秘訣其實特簡單
——講故事為何成了用企業文化經營企業的切入點?
青島海爾 王維寶
前不久,我應邀到青島某機關進行“如何用企業文化經營團隊”的主題交流,在臨結束的互動交流中,有一個姓張的中層干部提問----
“用文化經營團隊的切入點是什么?”提問者單刀直入,正提到了我下面要總結歸納的點子上,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用故事!”我的回答也非常爽快。但我分明看到臺下有人在交頭接耳,猜測有人對這種回答或不明白,或不認可。
“ 王老師,真的就這么簡單?”另一個姓鄒的干部瞪大了眼睛,發出疑問。
“就這么簡單!”我很利落地回答完后,看到交流現場氣氛非常熱烈,大家的求知眼神在鼓舞著我,在征得本局領導的同意后,我宣布:交流時間延長一小時。交流地點轉移到本局樓前的青島五四廣場西側的前海文化公園。大家不知道我的葫蘆里裝的什么藥,分明有人在竊竊私欲:這個王老師真傳承了海爾的文化,擅長于現場的東西。我認為:因為現場的東西最直觀,最容易理解,最容易讓人記住。
這個文化廣場很規則地佇立了一些成語故事的文化雕塑,如:鐵棒磨成針、岳母刺字、刻舟求劍、聞雞起舞、水中撈月等。我在現場提問了部分干部,讓他們簡述這些雕塑的故事細節。被提問者的回答非常流利。大家從故事本身延伸到故事蘊涵的意義、精神等內容。
在此時,我關注著在場干部的面部表情,他們的臉上分明掛著茅塞頓開的感覺。我趁熱打鐵,把大家叫在一起,圍成了一個圓圈,就地交流:
“我們在學校里學的中國近代史,不都是用故事的形式反映的嗎?像:虎門硝煙、三元里抗英等,歷史就是用一個個故事的‘點’串起來形成的一個個‘面’……”
“海爾是一個出故事的地方,像大家看到的吳天明導演以海爾為原型拍攝的故事片《首席執行官》中,不就是用一個個故事去詮釋海爾創業的歷程嗎?像大家熟知的海爾為抓質量而誕生的‘砸不合格的冰箱’嗎……”
……
由此可見,一個團隊,特別是這個團隊領導要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其載體就應該用故事去傳播,去折射。當然,這個故事并不是像街頭的笑聞一樣,大家說說,哈哈一笑就完事了。對提倡的文化故事,在廣泛傳播的層面上后,要有激勵手段去推進,特別是去激勵故事中當事人。好的,讓大家都去向他學習;不好的,讓大家引以為戒。
大家都知道,青島是一個出名牌的城市。您知道青島在經營名牌方面所做的探索與努力嗎?我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深諳青島經營名牌之道:其中之一就是用故事去經營。大家從媒體上可能知道了近期在青島發生的“微塵的故事”、“紅飄帶的故事”、“魏清剛的故事”(這三個故事都曾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過,其中‘魏清剛下海救人的故事’,曾獲得200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榮譽)。
怎么講故事?
企業的員工當然不是真正意義上演說家,他們講的故事不是文學作品,不是靠虛構,不是去想象,而是在企業理念的指導下,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那些符合或不符合企業理念的人與事用嘴講出來、用筆寫出來就可獲得。例如,海爾解決冰箱的質量問題,可以用定制度,搞獎懲的辦法去提高產品質量。但張瑞敏首席執行官偏偏來一個“砸”,這一“砸”的情節,就把一個活生生的抓質量的故事給“砸”出來了,于是海爾就有了這個經典案例而享譽海內外。
怎么講故事?
講好故事,要把握三個方面。
n 一是要有慧眼總結故事。有些故事是企業人為設計的。是根據客觀需求而設計的。有些故事是客觀形成的。無論那種故事,都需要及時發現,并用文字進行記錄與傳播。許多單位不是沒有故事,而是不善于發現與總結,一些很有價值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流失而自行消滅了。
n 二是要善于積累故事。就是說要有專門的崗位專職的人去搜集。我在海爾企業文化中心工作了十多年,干的就是故事的搜集、總結、提煉、撰寫的活兒。屈指一算,通過我的筆下,表揚的批評的人與事就達870多篇了。
n 三是要及時傳播故事。通過我的手積累的故事,至今仍在流傳的有200多篇,像:“一塊香蕉皮的故事”、“秦冠勝夜走泥丸的故事”、“領導出差了,就不辦公了?”等仍在海爾流傳,其旺盛的生命力可見一斑。當然,這益于海爾超前的發展戰略了。
在這三個方面中,聰明的決策者,往往更善于利用新聞媒體去傳播自己的文化。新聞媒體采用的形式,大多就是說故事。
總之,講故事是用企業文化經營企業的切入點,已漸漸成為一種共識,被業界人士所認知。當然,并不是講故事就可以把企業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