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有一篇文章叫《小米手機難成主流》,全文以PC產業中的微軟角色來類比小米的戰略。兩年后再看此文,多少覺得滑稽。一方面,小米手機的市占率已經超越HTC,公司估值達到100億美元,以創業公司論,已經非常成功;另一方面,小米手機現在算主流嗎?與中國年消費過億部智能手機相比,與中華酷聯這種規模性公司比,小米確實又是小朋友。在正確與錯誤之間,小米提供了哪些新的啟示?
啟示一,一個產品,一家公司的成功,可能是很多要素的組合,也可能是因為適應時事,在少數單項上取得巨大成功,以至于讓同行的老眼光看走了眼。小米的典型就在于一切圍繞互聯網模式,把過去建渠道,經營品牌的老思路,變成了一種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營銷,快速聚焦。相比之下,原文強調操作系統等原因,就變成了次要問題。據說,當年諾基亞也用了”抗摔“的老標準來看第一代iphone的前景,自然也是得出了iphone不值一提的謬論。
用單項優勢改變行業的傳統競爭格局,其實就是破壞性創新。正應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句俗語: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小米恰恰是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做到了極致的公司。因為新公司的原因,小米沒有任何歷史包袱,可以在利用“互聯網”這個主戰場上全力一搏。相反,華為、聯想這樣的公司可能像雷軍一樣進行品牌營銷嗎?基本屬于不可能。所以,華為們的戰場在傳統戰場,而小米們的戰場在新開辟的戰場。衡量華為和小米的成功標準,自然也大不相同。
啟示二,破壞性創新的根源在人。能讓小米選擇走目前道路的原因有很多,但關鍵還是在人——雷軍可以如此做,而余成東、楊元慶們就做不到,包括魅族的黃章也沒能走這條路,雖然他更早利用社區和粉絲進行營銷。以小米的業務外包,走互聯網營銷等策略,可以說,每個環節都是現成的資源,但組合在一起的牽線人是雷軍。首先,雷軍是個創業者,有大量天使投資,以及金山時期的光環,本身能自我營銷成為一個品牌,而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完全缺乏這些資源。換句話說,喬布斯不是每個人都能模仿的,首先你就得是個傳奇人物,而不是高級打工仔。其次,你得有認準一條路走到黑的勇氣,而這又是創業者的特質。要說小米模式一定能成功,肯定沒人信。但雷軍能把事情做到“絕”。一以貫之的持續下去。但職業經理人就沒有辦法按照“信仰”辦事。
同樣是創業者,不同的人也有分野。黃章其實是國內最早走蘋果路線,堅持走少量精品路線,堅持走粉絲經營路線的智能手機創業者。但黃章選擇了大量開專賣店的營銷模式;而雷軍選擇了走互聯網電商直銷模式;黃章選擇了不拋頭露面,而雷軍選擇了大張旗鼓的路線,而且屢創“佳句”;黃章在人才資源聚合上完全沒有作為,而小米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精英的組合??偠灾略谌藶?,人不同了,同一件事就有了做得成和做不成的區別。而給我們普羅大眾的啟示就是,選擇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選對了時機和模式,可以在人生的財富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雷軍選對了,所以小米的成功,可以省下很大一部分的傳統競爭阻力。
啟示三,手機產業的內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變化。目前能說小米算中國智能機市場的主流產品嗎?也許我們首先要改變關于手機產業的認識?,F在的手機已經跨出了一臺手持設備的制造業概念,轉而成為移動互聯網門戶、眾多O2O服務的門戶,以及“電子類產品”的應用門戶。假如以單純的手機生產制造而言,小米的售價和銷售量恐怕很難支持長期的估值;且手機口碑的細分特征也越來越明顯,像是oppo的影像口碑都可能是小米手機再擴大用戶邊界的阻力。小米能擴大新的收入來源無非是周邊設備和app服務等。畢竟,與蘋果相比,小米的利潤來源太單薄。而一說到周邊電子設備,內涵和外延就大了許多,包括小米盒子、電視等,都可視為一種延伸品牌價值的載體。而且,這些產品都是制造“現金流”的好商品。它既賦予了小米在供應商處的議價能力,又是品牌關注度變現的好手段。只要現金流不斷變大,就是不斷在資本市場游說美好故事的新資本。小米的估值就能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