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宇是一名在中關村上班的程序員,家到公司距離很遠,每天在路上至少要3個小時,手機是他主要的消遣工具。除了用微信聊天,他現在看新聞的新寵是一款名為“今日頭條”的App。
“今日頭條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提高了看新聞的效率。”萬宇對《商業周刊/中文版說》。在新媒體時代,海量碎片化信息充斥,微博、App需要噪音過濾器。去年7月,今日頭條在App Store上線,利用數據挖掘技術,為用戶推薦個性化內容。關注IT新聞的萬宇立刻被吸引住了。“用戶通過微博賬號登陸,后臺程序5秒鐘就可以為你創建一個基于興趣的DNA模型。”今日頭條創始人、CEO張一鳴對《商業周刊/中文版》說。
與很多內容聚合應用(RSS)類似,今日頭條也不生產內容,而是抓取其他新聞來源,但它獨特是以第三方授權應用接入多家社交網站API接口,如果你首次以微博賬號登錄,它可以獲取你在微博上的好友關系、轉發、評論、收藏等信息,并據此為你計算出你的興趣維度。但它是否涉嫌侵犯用戶隱私,還處于模糊地帶。今日頭條總用戶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超過了5000萬,幾乎可與幾大門戶新聞客戶端分庭抗禮。
但與此前流行的新聞資訊類App相比,今日頭條能按需定制滿足用戶的個性化信息需求。仿照美國的Flipboard,國內也有Zaker、鮮果、VIVA暢讀等訂閱應用,都已獲千萬美元左右融資。
今日頭條的數據挖掘技術特點是你使用越頻繁,數據匹配精準度就越高。萬宇在微博上關注了很多科技媒體,9月蘋果新品發布是一大熱點,他打開今日頭條,就看到相關內容。“你用的越多,我們越懂你。”張一鳴說。其內容來源很多元,“今日頭條滿足的需求更長尾,別家可能會滿足國家大事,而我們希望覆蓋得更全面。”
在技術實現上,今日頭條與門戶新聞客戶端最顯著差別是內容提供方式。以國內目前用戶量最大的網易新聞客戶端為例,它主要靠人工編輯,而今日頭條依靠機器算法。“我們會第一時間抓取微博和全網上千家網站的新聞推送給用戶,對于時效性很強的新聞,每過6個小時排序就會降低。”張一鳴說。但算法會殺死傳統媒體嗎?谷歌新聞并未代替《紐約時報》,App算法再數據挖掘也大多采用的是來自媒體的信息。
據艾媒咨詢《2013上半年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調研報告》顯示,2013上半年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用戶規模達到2.85億人,iOS和Android全平臺移動新聞App用戶日均使用次數超過1.3億次;日均覆蓋人數方面,網易新聞客戶端、搜狐新聞客戶端、騰訊新聞客戶端位居前三,分別占比30%、28%和22%。今日頭條以約8%排在第四,但它的認同度最高,用戶愿意推薦給他人。
但各家新聞客戶端對數據挖掘的態度不一。“目前我們的研發團隊正在進行相關技術開發,減少運營維護成本。”網易移動門戶總經理徐詩對《商業周刊/中文版》說。騰訊移動媒體產品部副總經理黃海表示,“在個性化上,騰訊已經按地域推出單獨的地方新聞,不過始終認為用戶對重大信息不要有漏掉的焦慮感是最重要的。”
今日頭條也在做商業化,更多是展示廣告,如開屏廣告、信息流中穿插品牌廣告。“未來利用數據挖掘了解用戶喜好,比如某個用戶在一段時間內頻繁看車,我們就會為他精準推送汽車廣告。”張一鳴說。但它最大風險是,如果各家網站尤其是新浪微博禁止今日頭條抓取內容,其模式難以為繼,網易新媒體中心總監吳茂林說。撰文/鄭江波
總之 新聞App競爭激烈,在各類手機應用里,新聞類使用頻率高達67.6%。但數據挖掘個性化意味著侵犯隱私嗎?算法會殺死傳統媒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