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經理常常焦頭爛額,會有這樣的苦惱:“細算一下,用于培訓的投入已不下于百萬,但為什么卻沒有帶來想要的效果?
投入大,效果差,企業培訓到底難在哪里?
總結了一般企業在培訓過程中的常見誤區:
1、認為花錢就能搞好培訓
2、培訓缺乏針對性
3、培訓手段單一
4、缺乏培訓成果轉化和評估機制
5、沒有建立培訓與績效考核、職業生涯規劃掛鉤的機制
精細化培訓是提高培訓效果的唯一出路。
采用精細化、全局化的思路來管理培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以戰略定規劃
按目標和輕重緩急確定培訓內容:首先明確公司未來戰略目標,圍繞該目標確定培訓的重點。然后將戰略目標分解為階段目標,直至月目標、周目標,然后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來確定針對不同崗位不同序列的培訓內容
2、以內容定對象
按培訓內容確定培訓人員和方式:制定出培訓內容后,根據內容要求相關人員必須接受培訓。授課方式也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采用頭腦風暴、情景模擬、視頻演練等模式
3、以指標核效果
不管內部培訓,還是外部培訓,落實培訓的部門負責制,以學員滿意度追蹤講師授課效果,以培訓后行動學習法為標準跟蹤培訓效果
本期重點介紹,培訓管理中的幾個重要KPI指標,幫助企業實現從制度化到規范化的管理。
1、 靜態需求
靜態培訓需求指完成崗位所需的勝任能力所對應的培訓課程。靜態需求與人無關,與崗位同時存在。
2、 動態需求
動態培訓需求指某位員工到了指定崗位后,能力差距產生的培訓需求課程。
3、 需求總人次
需求總人次數——單位內所有靜態需求和個人發展需求的人次總和,包含所有已完成、免除和未培訓的需求人次數。
動態需求人次數——單位內動態需求人次數總和。
4、 人均需求小時
員工培訓需求(靜態需求+發展需求)的課時總和(含已完成、未完成及免除)/員工總數
示例:
課程名稱 | 靜態需求 | 發展需求 | 需求小時 |
銷售技巧(16H) | 20人×16H | 320H | |
產品知識(8H) | 20人×8H | 160H | |
個人發展課程 | 3人×30H | 90H | |
總計 | 570H |
5、 人均動態需求小時
單位內員工未完成的培訓需求課時總數/員工總數
同樣以上述企業舉例:
課程名稱 | 靜態需求 | 發展需求 | 已完成/免除小時 | 需求小時 |
銷售技巧(16H) | 20人×16H | 10人×16H | 160H | |
產品知識(8H) | 20人×8H | 5人×8H | 120H | |
個人發展課程 | 3人×30H | 90H | ||
總計 | 370H |
6、 人均培訓小時
指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單位內員工實際培訓的小時課時總和/在該事件段內單位員工的培訓總數
7、 培訓成本
顯性成本:員工培訓時,公司要付出的成本
隱性成本:員工培訓時,培訓小時折算成的工資
看了這么多KPI指標,您是開始頭大,還是開始躍躍欲試?
培訓精細化,不僅僅包含了培訓管理的制度化,更是培訓管理的數據化。
這樣的培訓管理,才能有跟蹤,有對比,有所發現,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