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祥,韓慶祥講師,韓慶祥聯系方式,韓慶祥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5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韓慶祥: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016-01-20 78492
    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全面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們黨肩負的使命,深刻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和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并就加強和改善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提出了具體要求。講話對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對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與探索  資本主義社會是片面發展和嚴重失調的社會,其中充斥著分配的不平等,存在著尖銳的階級對抗,其社會發展以犧牲工人階級及其他勞動人民的利益為代價。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這種不平等、不和諧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他們在批判繼承前人、尤其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對和諧社會進行了探索。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和自由人聯合體的理論,實質上是一種追求和諧社會的理論: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理想社會的本質特征,是消除階級對立和腦體差別,使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和諧一致,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馬克思將其概括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這表明,每個人自覺地將其能力自由而全面發展定向在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這一目標上。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要改變工人階級生存和發展的命運,進而使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人和人的關系達到和諧一致,在實踐上必須高度發展生產力,而且無產階級必須聯合起來并通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來反對統治者。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規律的研究,為工人階級以及每個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所以,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和諧一致、人與人的和諧關系,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和諧社會的核心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  列寧領導十月革命成功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實踐,從而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了制度前提。列寧根據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指出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要走向社會主義道路,首先必須從政治上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但要建成社會主義這種新型的社會秩序,就必須從經濟、政治和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方面,為這條道路提出完整的總體構想和行動綱領。然而,在后來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過于強調集中、統一、斗爭,忽視民主、人的個性、和諧發展,因而沒有從根本上真正解決好社會的和諧發展問題。  中國共產黨進一步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毛澤東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提出了統籌“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強調要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應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穩定壓倒一切”,“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做到多方面的綜合平衡”等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江澤民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們黨所肩負的新任務,提出我們建設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進步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是“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  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顯現,不僅要靠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而且要解決好社會與人的和諧發展問題。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矛盾容易凸顯的時期,由于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更加復雜的形勢。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既要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又要做好構建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還要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在深入總結歷史經驗、全面分析現實情況和科學把握社會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社會理論。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把治國理政的視野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人的發展各個方面,并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和諧既包含穩定、協調,又高于穩定、協調,它是穩定和協調的本質與核心;既包含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又包含社會發展的平衡機制,它是動力機制與平衡機制的統一;既體現公平,又促進效率,它是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既是一種價值目標,又是一種不斷推進的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它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所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各盡其能、尊重訴求、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和共生共進的社會。它具有以下五個層面的特征: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盡其能并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民提供了各盡其能的舞臺,極大地激發著人們的創造活力。在這方面,我們黨從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一是尊重勞動,即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三是尊重創造,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四是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即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尊重人民訴求的社會。在各種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同時,各個階層和群體也必然表達他們的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公正訴求以及政治訴求。對于這些利益訴求,我們黨充分尊重,并積極整合他們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們當中的有效力量。這有利于形成一種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社會。尊重人民訴求必須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征是,力求保持各種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協調與平衡,使公平和正義的理念得到體現。各得其所,指每一個社會成員按照一定的規范,能公正地得其所應得。公正是各得其所的本質,公正產生和諧,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根據有的同志的觀點,各得其所主要包括一個社會能使社會成員各得其崗、各司其職、各守其則、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各得其崗,就是人有其崗,而且使人的能力與崗位相匹配,得到合理配置;各司其職,就是社會成員要具有職業精神,能夠認同并恰當地承擔自己的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在其職盡其責,做好本職工作;各守其則,就是每個社會成員要具有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自覺遵循社會規則、角色規范和規章制度,以及合法的公共秩序;各得其位,就是社會成員應根據能力和貢獻來獲得相應的職位和社會位置;各享其成,就是社會成員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回報,也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和諧相處的社會。只有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會成員做到和諧相處,各得其所是和諧相處的前提條件,和諧相處是各得其所的結果。“和諧相處”,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種必然要求。其基本特征是以各種關系的和諧來維持社會的穩定與秩序。從外延來講,和諧相處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人和社會的和諧相處,人和人的和諧相處,人和組織的和諧相處,人自身內部各要素的和諧相處。而人和人的和諧相處,又主要包括黨和人民的和諧相處、干部和群眾的和諧相處、黨員干部之間的和諧相處、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個人和他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代際之間的和諧相處等。這里,干部和群眾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根本,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是關鍵,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是基礎。從內涵來講,和諧相處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即人們之間在人格、權利、機會、規則和分配上的平等,而機會、規則和分配上的平等是核心。和而不同即尊重個人、包容個性差異,并通過協商共識,使多樣性之間達到協調、合作、共贏。互惠互利,即社會各階層、群體和成員之間能保持一種互惠互利關系。  第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共生共進的社會。從使社會成員各盡其能并使社會充滿活力,到尊重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再到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與和諧相處,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使一切積極的社會力量共生共進,即形成一種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因而,“共生共進”應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落腳點。其基本特征是形成合力,共促發展。我們的發展是追求和諧的發展。和諧,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對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各種社會矛盾來講,達到和諧是目的;對促進當代中國發展來講,和諧又是手段。和諧社會,是一個把各種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凝聚起來、進而形成合力的社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的一切努力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以共同促進發展:既是為了使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人和組織、人自身內部的各要素達到共生共進,也是為了使黨和人民之間、干群之間、黨員干部之間、各社會階層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各民族之間、代際之間,以及社會各要素之間達到共生共進,又是為了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之間達到共生共進。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健全民主法治的基礎上,在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多樣性的統一產生和諧,以人為本既尊重多樣性,又在多樣性中尋求統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這一方面增強了各類主體的主體意識和競爭觀念,從而使整個社會充滿活力;另一方面,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矛盾。作為科學發展觀本質的以人為本,就是從價值觀上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大思路:它具有諧合性,在社會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關系上,強調在社會多樣性中追求協調合作、共贏共進;它具有公正性,要求增富濟貧;它具有親和性,在人和社會的關系上,主張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它具有包容性,在人和人的關系上,尊重人們之間的共同性和個性差異。顯然,以人為本有利于人們在多樣性中達成認同和共識,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二,從制度與機制上保證執政為民。把以人為本引入黨的執政活動中,必須從制度與機制上切實保障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以及執政公正和執政為民。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制度問題不解決,以人為本和執政為民難于落到實處。從當前看,應健全政府科學施政制度,確立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健全社會利益協調制度,找準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與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的結合點;健全以關注困難群眾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管理體制及預警機制等。執政為民,促進社會和諧,要求確立“以民為本”的干部人事制度:開放式選人,給人們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讓人民群眾參與選人,適度擴大人民群眾參與選舉的范圍;憑能力和業績選人,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發揮和全面業績能得到公正回報;公正選人,通過“賽馬”的方式,使人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這種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把執政為民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把領導干部的行為引向執政為民實踐中去。  第三,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公共性產生和諧,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政府行為中,就是要求政府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一要注重民主協商,尊重民眾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權利和獨立人格。二要為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提供相對平等競爭的機會與平臺、政策與規則、管理與服務,使人們認識到在這樣的機會和平臺、政策和規則、管理和服務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會得到公正回報,而且使自己承擔競爭的后果。成者回報社會,敗者承擔責任,從自身找原因,這有利于社會的和諧。三要注重使公共權力受法治的約束,限制公共權力運行中的隨意性。  第四,提高領導干部正確處理復雜矛盾與防范社會風險的能力。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徹到領導干部的行政工作中,就要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及正確處理復雜矛盾與防范社會風險的能力。目前,直接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是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復雜矛盾,而各級領導干部大都往往處在矛盾包圍之中。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學會用能力原則揚棄權力原則。奉行能力原則,就要求領導干部要把精力用于提高其各種能力上,其中包括:駕馭各種復雜矛盾與防范各種社會風險的能力;注重矛盾雙方的共同點,追求矛盾雙方的共贏,把矛盾一方看作另一方發展的重要環節;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制定的政策必須兼顧各方面群眾的利益;提高管理社會事務、協調不同利益之間的關系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   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全面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們黨肩負的使命,深刻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和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并就加強和改善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提出了具體要求。講話對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對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與探索  資本主義社會是片面發展和嚴重失調的社會,其中充斥著分配的不平等,存在著尖銳的階級對抗,其社會發展以犧牲工人階級及其他勞動人民的利益為代價。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這種不平等、不和諧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他們在批判繼承前人、尤其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對和諧社會進行了探索。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和自由人聯合體的理論,實質上是一種追求和諧社會的理論: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理想社會的本質特征,是消除階級對立和腦體差別,使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和諧一致,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馬克思將其概括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這表明,每個人自覺地將其能力自由而全面發展定向在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這一目標上。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要改變工人階級生存和發展的命運,進而使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人和人的關系達到和諧一致,在實踐上必須高度發展生產力,而且無產階級必須聯合起來并通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來反對統治者。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規律的研究,為工人階級以及每個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所以,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和諧一致、人與人的和諧關系,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和諧社會的核心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  列寧領導十月革命成功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實踐,從而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了制度前提。列寧根據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指出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要走向社會主義道路,首先必須從政治上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但要建成社會主義這種新型的社會秩序,就必須從經濟、政治和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方面,為這條道路提出完整的總體構想和行動綱領。然而,在后來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過于強調集中、統一、斗爭,忽視民主、人的個性、和諧發展,因而沒有從根本上真正解決好社會的和諧發展問題。  中國共產黨進一步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毛澤東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提出了統籌“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強調要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應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穩定壓倒一切”,“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做到多方面的綜合平衡”等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江澤民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們黨所肩負的新任務,提出我們建設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進步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是“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  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顯現,不僅要靠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而且要解決好社會與人的和諧發展問題。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矛盾容易凸顯的時期,由于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更加復雜的形勢。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既要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又要做好構建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還要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在深入總結歷史經驗、全面分析現實情況和科學把握社會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社會理論。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把治國理政的視野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人的發展各個方面,并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和諧既包含穩定、協調,又高于穩定、協調,它是穩定和協調的本質與核心;既包含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又包含社會發展的平衡機制,它是動力機制與平衡機制的統一;既體現公平,又促進效率,它是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既是一種價值目標,又是一種不斷推進的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它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所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各盡其能、尊重訴求、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和共生共進的社會。它具有以下五個層面的特征: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盡其能并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民提供了各盡其能的舞臺,極大地激發著人們的創造活力。在這方面,我們黨從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一是尊重勞動,即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三是尊重創造,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四是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即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尊重人民訴求的社會。在各種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同時,各個階層和群體也必然表達他們的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公正訴求以及政治訴求。對于這些利益訴求,我們黨充分尊重,并積極整合他們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們當中的有效力量。這有利于形成一種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社會。尊重人民訴求必須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征是,力求保持各種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協調與平衡,使公平和正義的理念得到體現。各得其所,指每一個社會成員按照一定的規范,能公正地得其所應得。公正是各得其所的本質,公正產生和諧,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根據有的同志的觀點,各得其所主要包括一個社會能使社會成員各得其崗、各司其職、各守其則、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各得其崗,就是人有其崗,而且使人的能力與崗位相匹配,得到合理配置;各司其職,就是社會成員要具有職業精神,能夠認同并恰當地承擔自己的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在其職盡其責,做好本職工作;各守其則,就是每個社會成員要具有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自覺遵循社會規則、角色規范和規章制度,以及合法的公共秩序;各得其位,就是社會成員應根據能力和貢獻來獲得相應的職位和社會位置;各享其成,就是社會成員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回報,也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和諧相處的社會。只有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會成員做到和諧相處,各得其所是和諧相處的前提條件,和諧相處是各得其所的結果。“和諧相處”,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種必然要求。其基本特征是以各種關系的和諧來維持社會的穩定與秩序。從外延來講,和諧相處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人和社會的和諧相處,人和人的和諧相處,人和組織的和諧相處,人自身內部各要素的和諧相處。而人和人的和諧相處,又主要包括黨和人民的和諧相處、干部和群眾的和諧相處、黨員干部之間的和諧相處、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個人和他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代際之間的和諧相處等。這里,干部和群眾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根本,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是關鍵,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是基礎。從內涵來講,和諧相處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即人們之間在人格、權利、機會、規則和分配上的平等,而機會、規則和分配上的平等是核心。和而不同即尊重個人、包容個性差異,并通過協商共識,使多樣性之間達到協調、合作、共贏。互惠互利,即社會各階層、群體和成員之間能保持一種互惠互利關系。  第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共生共進的社會。從使社會成員各盡其能并使社會充滿活力,到尊重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再到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與和諧相處,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使一切積極的社會力量共生共進,即形成一種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因而,“共生共進”應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落腳點。其基本特征是形成合力,共促發展。我們的發展是追求和諧的發展。和諧,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對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各種社會矛盾來講,達到和諧是目的;對促進當代中國發展來講,和諧又是手段。和諧社會,是一個把各種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凝聚起來、進而形成合力的社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的一切努力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以共同促進發展:既是為了使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人和組織、人自身內部的各要素達到共生共進,也是為了使黨和人民之間、干群之間、黨員干部之間、各社會階層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各民族之間、代際之間,以及社會各要素之間達到共生共進,又是為了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之間達到共生共進。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健全民主法治的基礎上,在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多樣性的統一產生和諧,以人為本既尊重多樣性,又在多樣性中尋求統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這一方面增強了各類主體的主體意識和競爭觀念,從而使整個社會充滿活力;另一方面,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矛盾。作為科學發展觀本質的以人為本,就是從價值觀上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大思路:它具有諧合性,在社會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關系上,強調在社會多樣性中追求協調合作、共贏共進;它具有公正性,要求增富濟貧;它具有親和性,在人和社會的關系上,主張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它具有包容性,在人和人的關系上,尊重人們之間的共同性和個性差異。顯然,以人為本有利于人們在多樣性中達成認同和共識,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二,從制度與機制上保證執政為民。把以人為本引入黨的執政活動中,必須從制度與機制上切實保障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以及執政公正和執政為民。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制度問題不解決,以人為本和執政為民難于落到實處。從當前看,應健全政府科學施政制度,確立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健全社會利益協調制度,找準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與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的結合點;健全以關注困難群眾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管理體制及預警機制等。執政為民,促進社會和諧,要求確立“以民為本”的干部人事制度:開放式選人,給人們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讓人,民群眾參與選人,適度擴大人民群眾參與選舉的范圍;憑能力和業績選人,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發揮和全面業績能得到公正回報;公正選人,通過“賽馬”的方式,使人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這種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把執政為民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把領導干部的行為引向執政為民實踐中去。  第三,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公共性產生和諧,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政府行為中,就是要求政府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一要注重民主協商,尊重民眾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權利和獨立人格。二要為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提供相對平等競爭的機會與平臺、政策與規則、管理與服務,使人們認識到在這樣的機會和平臺、政策和規則、管理和服務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會得到公正回報,而且使自己承擔競爭的后果。成者回報社會,敗者承擔責任,從自身找原因,這有利于社會的和諧。三要注重使公共權力受法治的約束,限制公共權力運行中的隨意性。  第四,提高領導干部正確處理復雜矛盾與防范社會風險的能力。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徹到領導干部的行政工作中,就要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及正確處理復雜矛盾與防范社會風險的能力。目前,直接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是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復雜矛盾,而各級領導干部大都往往處在矛盾包圍之中。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學會用能力原則揚棄權力原則。奉行能力原則,就要求領導干部要把精力用于提高其各種能力上,其中包括:駕馭各種復雜矛盾與防范各種社會風險的能力;注重矛盾雙方的共同點,追求矛盾雙方的共贏,把矛盾一方看作另一方發展的重要環節;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制定的政策必須兼顧各方面群眾的利益;提高管理社會事務、協調不同利益之間的關系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www.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新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男人的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产V一区二区三区C|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小泽玛丽无码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内射白浆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肥胖|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凹凸|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首页|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狼人国产在线|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