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談“執行”為時過早,因為真正制約國內企業發展的是戰略定位尚未清晰。 “執行”已經熱了好一陣子?!皥绦胁涣Α币呀洺闪嗽S多管理者頗為無奈的口頭禪。我覺得有必要出來潑一點冷水:不要形成新的“跟風”運動?,F在大談“執行”為時過早,因為真正制約國內企業發展的是戰略定位尚未清晰?!皯鹇浴笔鞘裁??我理解的戰略就是要回答好這幾個問題:
(1)企業為哪部分人服務?
(2)這些人為什么非要買該品牌?
(3)在目標客戶群中希望占據什么樣的位置?
(4)如何才能達成目標,企業靠什么(競爭優勢)達成目標?
(5)幾年以后企業要達到什么目標?
(6)企業靠什么賺錢(贏利模式)?賺的是哪一部分錢?
(7)企業達成目標要分成幾個階段走?
(8)第一步從哪里開始?而只有最后一步才是“執行”的問題。也就是說,執行的前提是一定要有的戰略,即要明白“執行”什么。沒有清晰的戰略,執行也就失去了意義。如今國內一些企業的困惑蓋源于此。
當年聯想在PC領域的成功并不是從跨國公司那里搶來了市場,而是把那些沒有品牌的“克隆”機趕出了市場,讓更多的消費者把“雜牌”換成了名牌,這個戰略無疑是成功的。因為跨國公司的目標客戶群是高端用戶,這個群體一來是有限的,二來成長速度慢,所以相比之下聯想看起來成功了。但是今天的環境不一樣了,既然絕大多數PC機都已經是品牌機(少數發燒友攢機除外),下一步怎么走就是非常現實的戰略設計問題了。當聯想處在跟隨者位置的時候,他的戰略很簡單,那就是“追趕”,但是當聯想成為PC市場老大的時候,就會體會到“高處不勝寒”了。因為要做“領頭羊”就必須有思想、有戰略,并提出獨到的見解,指引行業前進的方向。
大家都知道汽車行業的一個俗話:“開寶馬,坐奔馳”。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兩個品牌有鮮明的個性,一個側重于讓開車的人愉悅和刺激,一個側重于讓坐車的人感到有身份和地位。而這一切不是靠“舞臺表演”宣傳出來的,是品牌本身內在的特性使然。換句話說,他們都有清晰的品牌戰略定位,即只吸引一部分人買,然后組織公司內部有限的資源重點突破,長期專注于這一點,從而使某個特性成為公司的基因,所有加入這家公司的人都認同這一點,所有的產品設計和改進都是為了強化品牌個性。與此類似,富豪(volvo)轎車則注重安全,與奔馳寶馬錯開目標市場,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安全上下功夫,所有的功夫都用到安全上,從而成為具有鮮明個性的品牌。再來看彩電行業,很多知名彩電企業這兩年紛紛表示要走高端路線,生產等離子電視,認為這是戰略轉移,其實不然,目前買A品牌彩電與買B品牌彩電有什么區別?消費者能否因為買了某品牌的產品而強化自身的社會地位、個性與偏好、品位與檔次?至少今天還不能,因為大家還停留在核心產品層面的競爭階段,這與幾年前大家都做自行車,而現在都改做汽車是一個道理,當大家(超過10家企業)都往同一個方向走的時候,也就談不上什么戰略了,只要跟著走就行了。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品牌的戰略定位和品牌的個性塑造。
可以說戰略探討的是若干年以后企業的定位問題,而不是今年和明年的生存與發展的問題;是從完整產品的角度去尋找差異化,而不是簡單地去生產同質化產品;是強調品牌的特色和個性,而不是強調產品的功能和價格;是通過低調的(悄悄的)“地下工作”來尋找創新的源泉,而不是通過高調的)“揚的)“舞臺表演”來促銷產品。企業戰略明確以后,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進行市場調研、新產品定義、新產品開發。所以產品發展戰略的提前量通常要3-5年。
所以我覺得對于國內企業,現在大談“執行”為時過早。因為我們與跨國公司所處的階段不同。我始終認為我們今天最需要學習的是跨國公司在15年(或20年)前曾經在中國所做的一切。那時候他們注重員工培訓,注重企業文化建設,注重企業戰略設計,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梢哉f跨國公司經過20年的努力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今天已經不再循規蹈矩地(每年一次)地讓所有管理人員參與戰略設計,因為"培訓"結束了,該是干活的時間了,“執行”就成了關鍵。
所以有這樣的觀點:當前,中國企業需要的是戰略,跨國公司需要的更多的是“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