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易中天講師,易中天聯系方式,易中天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49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易中天:我看百家講壇(三)
    2016-01-20 78246
    我看百家講壇(三)五我們應該怎樣走上講壇 事情其實很簡單。 前面說過,所謂“修理”,所謂“魔鬼的床”,說白了,不過是幫助一部分愿意上講壇的學者,從“做學問的”變成“做電視的”,從“學術人”變成“電視人”。這個彎,轉得可不小。前面也說過,有學問不等于會寫作,會寫作不等于會上課,會上課不等于會做電視。但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不會做電視,不做就是。他還可以上課、寫作、做點別的,比如古籍整理、校注點評之類。按照傳統觀念,這還是“主流”。我要問的是:一個愿意在研究之余也做點傳播,而且被欄目組看好,認為可以上《百家講壇》的學者,為什么會“不能修理”,或者在“修理”之后仍然不盡人意?我認為,就因為大家的頭上,都懸著一柄隨時可能掉下來的利劍。這就是馬瑞芳問魏學來的那句話:“照你說的這樣講,還有學問嗎?” 學問,是學者上電視的最大障礙。 這是一個悖論,也是這個欄目及其主講人的困境所在。作為一檔“有一定學術含量”的“教育文化類”電視節目,《百家講壇》不能“不講學問”,又不能“只講學問”。“只講學問”,就不是電視節目;“不講學問”,就不是《百家講壇》。因此,它的主講人,就既不能“沒有學問”,又不能“太有學問”。或者說得透徹一點,就是你即便“滿腹經綸”,也不能表現出來。這就太難了。因為一個學者之所以成為學者,就在于他有學問。有學問而不表現出來,則等于沒有。沒有了學問,那他還是學者嗎?不是學者,上《百家講壇》干什么?到《歡樂世界》去吧!大家想想,這是不是一個悖論? 所以,不少初上電視的學者,差不多都會有一種心理,就是“生怕別人說自己沒學問”。因此,當他們面對攝像機的時候,幾乎都會不由自主地大談學問。什么前三皇后五帝,孔孟老莊音韻訓詁,海德格爾弗洛伊德,范式模式主張主義,誰都聽不懂的詞兒滿天飛。說的人眉飛色舞,聽的人一頭霧水,編導和制片人哭笑不得。這叫什么呢?沒有“電視意識”。這些可尊敬的先生們不知道,電視和課堂是不同的場所,上課和上電視則是兩個概念。當你在課堂上,面對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這樣講時,你贏得的是“尊敬”,因為你在“傳道授業”。但是搬到電視上,面對的是大眾,給人的感覺就是“夸夸其談”,就是“賣弄學問”了。大眾的心理很有趣。沒有學問,他看不起你。賣弄學問,他更看不起你。豈止是“看不起”,他還有更絕的一招,就是拿起遙控器調臺。 那么,我們又該如之何呢? 簡單得很,暫時先把你那些寶貝學問扔到九霄云外去!請注意,我說的是“暫時”。暫時先扔了,回頭再說。也就是說,一個學者,如果愿意上電視,愿意上《百家講壇》的話(不愿意另當別論),就必須先完成一個觀念和心理的轉變,即由“生怕別人說自己沒學問”變成“不怕別人說自己沒學問”。其實一個人如果真有學問,是不怕別人說“沒有”的。你看那些真正的大富豪,怕別人說自己沒錢嗎?擺闊擺譜的,十有八九是賺了些小錢的暴發戶。他們以前窮怕了,現在發了起來,就要嚷嚷得滿世界都知道。同樣,你如果真的“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非得“地球人都知道”嗎?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話用在這里正合適。 從“生怕”到“不怕”,是關鍵的一步。其目的,是解除障礙丟掉包袱。一旦丟掉這個包袱,你在攝像機面前就自由了,也自在了,自如了。最近我看毛佩琦先生的《七解中庸》,那個舉重若輕,那個從容不迫,那個長袖善舞,那個游刃有余,實在讓人拍案叫絕。我就想,為什么會這樣?原因之一,恐怕就因為毛先生這回講的不是本行。講本行,怕同行挑剔,難免“生怕別人說自己沒學問”。不講本專業,反正是外行,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了。這就丟掉了包袱,解放了思想。思想一解放,心靈就自由了,于是靈感突現,文思泉涌,妙語連珠。當然,有個前提,就是得不怕別人說自己“公雞下蛋”才行。其實“公雞下蛋”問題不少(比如不夠專業,難免硬傷),同時也好處多多。好處之一,就是沒有思想負擔。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短處往往也是長處。人們都說“隔行如隔山”,卻不知道這種“隔”,恰恰又是不“隔”。和誰不“隔”?和觀眾、讀者、大眾不“隔”。外行最知道外行想要什么,也最知道外行不懂什么,需求在哪里,障礙又在哪里。這就比較容易設身處地,替觀眾著想;而替觀眾著想,恰恰是學術傳播最需要的,也是《百家講壇》最需要的。 能夠“不怕別人說自己沒學問”,就解除了負擔;站在觀眾的立場替他們著想,就爭取了主動。這時,你的學問就派得上用場了。因為你已經知道觀眾要什么。剩下的事情,就是把握一個“度”。什么“度”?既不能“一點沒有”,又不能“全是學問”。全是學問,講成學術報告了,觀眾就會調臺;一點沒有,人家不如去聽評書,看《百家講壇》干什么?不過這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在你把握了這個“度”以后,還能夠做到天衣無縫,沒人看得出來。這就需要進入第三個階段:“就怕別人說自己有學問”。這是電視講壇“三部曲”中的第三步,也是做一個“電視學人”的最高境界。 問題當然也就來了:為什么呀?是不是因為“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只有“就怕說有”,才能“不怕說無”?有這個意思。前面說過,一個學者,最怕的就是別人說自己沒學問。因此說是“不怕”,其實還是“生怕”。這時,就只能由“怕有”來戰勝和克服“怕無”,算是“以毒攻毒”。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觀眾到底想要什么。 六觀眾想在《百家講壇》那里看到什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回到本文的開頭:誰是《百家講壇》最受歡迎的主講人?或者說,一個主講人受到觀眾歡迎,原因是什么?答案是早就有了的,那就是“有學問,有見解,有個性,會講課”。其中,“有學問,有見解,會講課”好理解。因為《百家講壇》的任務,是傳播知識、思想和文化。但有此三條,也就夠了,為什么還要“有個性”呢? 答案也很簡單:觀眾喜歡。 這就奇怪了!《百家講壇》的任務,不就是學術傳播嗎?觀眾從這個節目當中,獲得了知識、思想、文化,不就夠了嗎?為什么還要要求主講人有個性呢?換句話說,他們為什么不滿足于節目內容,還要喜歡主講人、要求主講人可愛呢? 看來,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這個欄目。實際上,僅僅把《百家講壇》定位為一檔“有一定學術含量的教育文化類電視節目”是不夠的。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主講人制”。什么是“主講人制”?我認為略似于電影中的“明星制”,即都是靠某個人或某幾個人來吸引觀眾,創造品牌,形成凝聚力。這個制度的形成,在《百家講壇》也有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其直接起因,則是閻崇年先生的《清十二帝疑案》。我們知道,此前的《百家講壇》,一個主講人往往只講一集,結果是欄目面臨末位淘汰。但閻先生的系列節目一出,情況便大為改觀。《百家講壇》起死回生,閻老先生備受追捧,觀眾媒體紛紛關注。嘗到了甜頭的欄目組決定再接再厲,徹底改變制作方式。從此,不但一個主講人可以講多次、講多集,有的還一講就是一年,形成類似于電視連續劇的大型系列節目。《百家講壇》脫胎換骨。 與此同時,一個始料未及的現象出現了,那就是某些主講人開始受到“明星般”的待遇。曾經不斷有媒體問我:你們這些《百家講壇》最紅的主講人,究竟是“學術明星”還是“電視明星”?我一直沒有回答,也不肯回答,因為怎么回答都不對。叫“學術明星”是不對的。學術不需要明星。學術界頂尖級的人物也不叫“明星”,叫“大師”,叫“泰斗”。可惜我們多半不是,至少我不是。叫“電視明星”也不通。我們并非電視從業人員,也沒有上崗證。我甚至連“北京市外來務工人員暫住證”都沒有。因此,如果“明星”這頭銜實在甩不掉,姑且叫“學術傳播明星”吧,多少靠譜。 廢除了一人一講的做法,也有了“學術傳播明星”,“主講人制”就逐步形成了。這有關系嗎?有。以前,一人一講的時候,觀眾的選擇標準是“講什么”。有了“主講人制”,他的選擇標準就有可能變成了“誰來講”。這個時候,主講人的個性就變得重要起來。如果你是沒有個性的,或者不鮮明,不可愛,那么,觀眾就很可能因為不喜歡你這個人,而不看你的節目。其結果,是一段時間收視率的連續下滑。這是第一點:觀眾的收視習慣變了。 第二,觀眾的收視需求也變了。一人一講的時候,因為反正只有“一面之交”,觀眾對主講人是不會產生興趣的。現在,一個人在講壇上一講好幾天,觀眾就不免產生崇敬感,也不免產生好奇心,想知道這個人是怎么做學問的。再加上《百家講壇》所講,多為文學和歷史,與社會生活關系密切。于是觀眾又想知道,這些主講人自己是怎么生活怎么做人的,是不是和書上講的一樣。也就是說,由于實行了“主講人制”,觀眾希望在《百家講壇》那里看到的,已不僅僅是知識、思想、文化,還有人格,尤其是主講人如何做人。難怪各路媒體要對我們“窮追猛打,深挖細找”了。觀眾有這個需求么! 媒體的做法可以理解,但不宜提倡。《百家講壇》的主講人畢竟不是“娛樂明星”,打探他們的逸聞趣事、婚戀家庭干什么?沒品位嘛!觀眾想知道什么,看節目就行了。實際上,文如其人。看一個人怎么做講座,有時也能看出他怎么做人。觀眾在某個領域的學問或許沒有主講人多,但不等于他們不會看人,不等于他們沒有感覺,不等于他們沒有鑒賞力和鑒別力。他們的眼睛其實是雪亮的。比方說,賣弄學問的人,他們就不會喜歡。言之無物的講座,他們也不會喜歡。賣弄學問為什么討人嫌?因為他不是為了傳播,而是為了炫耀。言之無物為什么沒觀眾?因為他居然“以其昏昏”來“使人昭昭”。兩者都是不把觀眾放在心上,放在眼里。這其實與學問多少無關,說到底還是做人問題。 賣弄學問討人嫌,言之無物沒觀眾,“就怕別人說自己有學問”怎么樣呢?會受到最大的歡迎和尊重,因為他“豁出去”了。你想啊,學問對于學者意味著什么?命根子。現在,為了更好地傳播學術,為了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需求,他連這個“命根子”都不要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胸襟和情懷?實際上,一個學者,一個以學問為“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只有把學問忘到“就怕別人說有”的程度,才能忘掉自己的身份。這個時候,他才能真正與觀眾同一,與傳媒同一,與學術傳播的事業同一。與此同時,他的另一面,即作為活生生的個體的人的一面,則會空前地、充分地、毫無羈絆地展示出來。要知道,學問這東西,也有兩面性。它能使人豐富,也能使人異化。僵硬的學術體制和研究模式,就更是害人不淺。它制造的是“死學問”,消磨的是“活靈魂”。許多學者的個性,其實就是被它們弄沒的。那才叫“破壞性修理”吶!因此只有徹底忘記,忘掉那個“假我”,才能重新找到“真我”。找到“真我”,才能回歸“本真”。這就叫“忘我,則與道同一”。 但如此一來,講座的學術含量是不是就會沒有了?不會。因為一個真正的學者,他的學問和他的生命是融為一體的。真正屬于他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怎么也丟不掉。丟掉的一定不屬于他自己,那又棄之何惜?因此,當他以一種“就怕別人說自己有學問”的心態走上講壇,率性而作時,他講出來的將是真學問、真思想,大家看到的也將是真學者,以及他的真性情。這才是觀眾最想看到的,也才是我們最應該展現的。 說到這里,與馬瑞芳教授這本書似乎沒有什么關系了。其實關系也是有的。剛才不是說了嗎,現在的觀眾,對《百家講壇》的主講人本身,是有興趣的。這種興趣,媒體往往滿足不了,或者失真。馬老師這本書,卻能解決這個問題。馬瑞芳是一位“作家型學者”,與《百家講壇》這個欄目又有長期的合作,可謂既是局中人,又是局外人。要寫這個題目,沒有比她更合適的。她筆下的人物,也一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展現著自己的真面目和真性情,讀完讓人捧腹大笑又回味無窮。不過這些捧場的話,我也不宜多說。好看不好看,讀者說了算。就此打住!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www.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av一区| 久久久av波多野一区二区|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一区高清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不卡无码人妻一区三区音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色欲AV蜜桃一区二区三|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产乱码|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手机看片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国产内射999视频一区| 日韩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男插女高潮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手机视频| 自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狠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海角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糖心|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