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博士] 于 2006-8-16 20:25:33
雖然我們總拿聯想與戴爾比,但聯想與戴爾并不是一對真正的對手,這有點象中國武術,雖然武當與少林同是業界高手,但他們并不是真正的對手。
所以,就業績來說事,三十河東,四十年河西,誰說得準?但拿業績背后的增長機制比,高低就分明了――戴爾代表著網絡時代的公司增長邏輯,而聯想卻是代表著工業時代的規模經濟邏輯,結果是顯然的,這一戰聯想也許不是以失敗告終,但PC的領導者一定是戴爾而不是聯想。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我這樣說很武斷,那我們這樣問:決定一家公司興衰的力量是什么?回答只能有一個,客戶價值。誰代表了未來的客戶價值,誰就獲得了未來。
正是在這一點上,戴爾的增長邏輯就顯現出了它的強大,當PC愈來愈成為“電子消費品”的時候,它就更多是一個信息處理或家庭娛樂的平臺,一旦PC做為平臺的時候,速度與定制就成為決定性的力量!
戴爾正是速度與個性化定制的代名詞。而聯想所采取的品牌與互聯增值戰略,卻顯得像一個中年男人,胸懷天下,可力不從心!所以,我想戴爾從來沒有把聯想做為真正的對手,戴爾的真正對手是PDA手機,一旦PDA手機做為工作與家庭娛樂平臺的時候,戴爾時代也就結束了。
事實上,手機老大諾基亞與摩托羅拉,就是把微軟當成自己未來的競爭對手,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微軟在手機軟件上成功,那么他們就會與PC中的若干硬件公司一樣,輪為打工者。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戴爾之勝的現實意義:戴爾在PC產業的勝利,說白了,是在微軟領導下的制造勝利與營銷勝利――戴爾創造性地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供應鏈體系與制造體系。
并購IBM能夠幫助聯想懂得真正的國際化,這是我支持聯想走出這一步的原因,盡管我并不看好這一并購的未來。因為如果聯想如此輕易就成功了,對我們大多數企業并不是一個好信號,這樣只會引來更多無畏者,因為無知所以無畏,這樣的勝利,還是少一點的好,這個世界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所以,聯想很智慧地選擇了戴爾的人來做總裁,以加快聯想的成長,特別是國際化市場的成長。事實上,聯想并購IBM之后,并沒有做太多,也就是說,真正的整合并沒有到來。我覺得,如果聯想并購IBM后不經歷一兩次大的裁員,如何會有真正的整合?IBM自己都玩不動的體系,聯想就能夠玩動?
從比較的角度看,我覺得聯想真正的榜樣應當是三星,從客戶消費趨勢與速度入手,通過產業結構造就產品快速占領市場,這才是聯想的勝利之道,而這與戴爾無關。戴爾永遠都會繼續做自己的定制化生存,戴爾不會通過產業結構來獲得速度,因為戴爾的定制本身就是速度,屬于供應鏈制造體系的速度。
但現實是這兩家公司總在相互較勁,不僅聯想總對戴爾的高速增長耿耿于懷,戴爾更是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總要時不時挑釁一下聯想,激起聯想的斗志,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因為戴爾的總裁血氣方剛的原因,畢竟這個大學都沒有畢業的總裁現在才四十歲,而他已經領導PC已經很多年了。
這也許就是一個弱點,成功者通常會被自己打掉,但愿戴爾不會這樣容易垮掉,畢竟,21世紀需要戴爾這樣對客戶足夠尊重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