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對外經貿大學主辦的“中國O2O高峰論壇”于2014年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海星會會長、錫恩集團董事長姜汝祥。
我幾乎有兩年不上公開講堂了,上一次應該是在06年,那時在學習型中國,排在我前面有三位主講嘉賓,其中有1位就是馬云[微博],覺得這個男人真的不怎么樣,沒想到幾年之后,他現在已經成為可以跟世界領導人并肩的程度。再往前一點,再十年前我曾經給一個老總做過戰略輔導,我當時覺得他怎么話都說不清楚,這個人叫馬化騰。所以我跟這些互聯網的大佬都有過交集,但是沒有特別深的交往,因為那時我的注意力在傳統企業,大家知道我給萬科的王石[微博]做了三年戰略顧問,我給李東升做了兩年顧問,反正你們能聽說過大部分的企業家我都服務過,這都是傳統企業。三四年前,我開始覺得這個世界變了,我在美國待了一段時間,那時上Face book時我感覺到了恐怖,咨詢服務業沒可能存在。我做執行力和戰略咨詢在國內有點影響,曾經寫過一本書,到現在每年還拿著上百萬的版權費。這個背后基于一個認識,就是我認為一個傳統的培訓行業是不可能存在,因為互聯網注定把這個產業鏟掉,既然這個行業不存在了我還干什么,所以就不干了。
我最早感覺到互聯網的沖擊,所以就開始顛覆,從自己顛覆,在這個過程中付出很高代價,最近我在做一個實踐就是海星會,這個實踐基于我對互聯網的認識,接下來我跟大家講,我講的三點體會,我讀了23年書,應該說本質上我是一個書生,作為書生比較愿意講道理,所以我對電商的研究,我首先做一些歷史或者從一些基本的數據和事實出發。我們看一下中國電商的發展歷程,大家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微博]最早在15年前做的事情是B2B的制造采購,接下來大概在六年前,他開始做了淘寶,實際上是一個B2C體系,接下來開始到了微信,接下來到了我們講的小米,接下來沒有。所以從電商角度看的話,實際上我們今天所處的位置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大家看到有這樣一個節點,微信是PC到電商轉折的關鍵點,所以我為什么把傳統關了。大家知道我在國內是做戰略的,在很多年前就寫易迅的書,大家可以看后來的廣告,不是因為我是算命先生,而是我作為一個學者我有基本的邏輯思路和基本的科學分析工具來觀察歷史演化,從中看到很多奇跡和商業現象,我們來到一個基本點,以實物電商為主的宣布成熟,以微信為首的這些一種人的聚合為首的移動電商找不到出路,微信有七八億人,全球的移動電商到今天為止找不到一個象樣的。
為什么沒有?接下來我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我相信我講完了之后一半的人有沖動,趕緊創業,這是一個超級好的時點,因為老大們僵在那兒。傳統企業轉型做互聯網成功的沒有,也不可能有。所以,萬達[微博]花了五十個億做電商,不可能成功。道理很簡單,他基本的路口是錯的。
我們來看一下基本的邏輯,采購電商和集貿市場的電商,星期天我去參加阿里巴巴571億的總結會,雖然我對阿里巴巴的形態提出一些討論,但是它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仍然代表中國電商的實際狀況。從微信開始,我們進入到了移動電商,PC電商和移動電商最大最大的不同是PC電商是工具是效率,所以一切以提高效率和一切以互聯網做電商的都叫PC電商,無論你做的手機上還是無論在PC上,都叫PC電商,因為它在提高效率。從微信開始,電商發生了一次革命性變革,嚴格來講,在中國是從微信開始,我們突然發現,微信上全是人,沒有產品。但是微信做電商了,胡扯,今天一打開微信,你找他的商城,要許久才能把京東找出來,這只能說明一件事,它不想做電商,但是前面花了3.5億進了口袋通,你在微信上找不到微電的入口的,這說明微信不需要它,而我在三年前,微信出現,剛剛到一年多的時候我就認為微信的市值被嚴重低估,微信的市值仍然被低估,這件事情就是把人聚合在一起了,我是北大社會學的博士,從社會學的意義上來講,人永遠是商業的主人,一切企圖改變人性和文化的努力從來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