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創維“陸華強事件”使企業受困一時,黃宏生悲情救市場;年初,天獅駱超出走,業內無數爭戰之聲,李金元至今大傷元氣……企業家和管理者,往往不能成為企業的“精神領袖”,甚至眾多民營企業的老板成為員工的“眾矢之的”,企業的凝聚力從何而來?企業文化如何建立?企業發展如何實現?
在企業內部有如下幾種人:
一、企業創始人和企業領袖。無論是松下幸之助還是張瑞敏,無論丁磊還是任正非,無論宗慶后還是朱新禮,企業的發展和領導者的決策密切相關,企業家以無畏的勇氣開創市場藍天。我們把這種類型稱為“領袖型”企業家。
二、高級管理者和職業經理人。這類人群同樣為企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勛,以鮮明的個性和管理風格成為企業發展的驅動力。這類人群往往面對巨大的市場壓力和職業壓力,但是成就也有目共睹,憑借出色的業績和表現成為企業的偶像和“精神領袖”。例如董明珠和萬明堅。
三、企業文化的主要建立者。由于很多老板屬于投資者或外行,往往聘請外腦完善企業各項機制,使一些參與企業決策的人士得到企業的廣泛尊重。比如天獅的駱超。
當然,企業的“精神領袖”必須具備兩個特點,即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缺一不可。首先,具備了領袖特質的管理者是企業最具價值的財富,更是企業規范的基礎。領袖型企業會使企業具備強大的凝聚力,增強整體作戰能力。
那究竟如何確立自己的領袖地位呢?企業主想要樹立自己的領袖位置,并不是把握大權不放。記得松下集團總裁說過: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靠一個人的智慧指揮一切,即使一時取得驚人的進展,也肯定會有行不通的一天。因此,松下電器公司不是僅僅靠總經理經營,也不是僅僅依靠管理監督者經營,而是依靠全體職工的智慧經營。松下幸之助把“集中智慧的全員經營”作為公司的經營方針——也就是把松散的珍珠變成項鏈的哲學。依靠這種集體智慧,沒有學歷的松下使3000名博士、碩士為自己工作,并且成為企業管理的超級領袖,影響了一帶人。
企業主的主要職能一是決策,二是管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時期,企業主的管理職能就會減少,決策和培養下屬的職責會增加。一個優秀的企業主,首先要培養下屬,也就是放權,放權基于實際的考察和真正的授權。否則,老板式企業會面臨眾多問題,一是一旦個人身體出現問題,企業的全局都受到影響,這種企業就屬于悲哀的企業。對于國內的民營企業,如何放權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實行一言堂政策,或者外行管理內行,不要說領袖地位,企業的管理流程都會出現問題。這就要求企業主要超越“精神領袖”,做“精神教父”。實際上,職業經理人對企業的貢獻越大,在業內的榮譽越高,企業主的聲望越是水漲船高,無論李嘉誠還是最近放萬明堅單飛的李東生,都使管理界為之景仰。
放權也罷,授權也罷,考察是前提,監督是基礎,但是利益分配是原則。如果僅僅給予職業人士職務和權限,實際利益分配不合理,沒有合理的保障體系,所謂授權很容易變成職業經理人用企業資源建立自己的未來之路,不會長久服務于企業,一旦有合適的機會肯定會遠走高飛。無論是獎勵還是分紅,一定要確保付出和收入成比例。
我們再看昔日的名牌——中國第一支藥物牙膏“蘆丁牙膏”、著名的電器品牌“燕舞”、VCD的發明企業“萬燕”……這些企業都已經消失在市場的流沙里,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和決策,深層的原因就是企業只有產品而沒有精神,在于沒有塑造好企業的文化。在這個意義上,企業精神就是企業主的文化功力和敢于亮相——人是企業的鏡子和象征,企業主更是如此,直面市場直面媒體是現代市場的基本原則。
當然,對于眾多中小企業而言,還談不到繼任者或職業決策者,以企業主為核心依然是企業的支撐。對于這樣的中小企業首要的任務是建立一支核心團隊——和企業資源匹配的人才,只要有合適的人才,企業主做“勢”;中層做“市”;基層做“事”,企業一定健康的向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