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小企業是中國的大戰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說。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力量,中小企業在風浪里如何進一步發展不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者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同時它已經逐漸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而作為一個中小企業管理者,面臨發展難題之時,首先想到的是:在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整合外部資源,發掘人脈商圈的價值。而近年來,各類高端管理類培訓項目的層出不窮,正是以培訓市場的火爆佐證了其是通往人脈商圈價值之路的一條快軌列車。
以全球商學院之母哈佛商學院為例,它集中了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精英。到目前為止,在哈佛的歷史上,共出過8位美國總統,33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和32名普利策獎獲得者以及數百位跨國公司總裁。而現任哈佛校長勞倫斯·H·薩穆斯就曾是美國前財長。而哈佛MBA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最熱門、最有價值的教育經歷之一,不僅由于其是全美商學院中最難申請入學的,更重要的是百年來哈佛大學積累的案例教育文化以及為學生搭建的巨大商業合作網絡。一位中國哈佛MBA畢業生談到:“哈佛從一開始就為我們搭了個千金難買的社交舞臺,在這個社交舞臺上有精心挑選的、世界各國最具潛力的學生,他們大部分都有野心、有抱負;還有世界上一流的教授,他們大部分都有了幾十年豐富的商業經歷。有自己親身參與創業的成功企業;進入了哈佛,你就等于擁有了40000名已經功成名就的校友(大部分是各國各大企業的總裁們)。”
對比哈佛大學國際一流的商業實戰教學與社交人脈平臺,中國的教育培訓市場則讓人有些“霧里看花”。作為中國企業的管理者來說,由于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所面臨的發展問題更緊迫,求知欲更強,這塊教育培訓市場的蛋糕理應是最誘人的。而同時,中小企業管理者對此類教育培訓也是最迷惑的。因為能夠真正滿足其提升競爭力,拓展商圈價值需求的培訓學習課程很難分辨與選擇。而如果給這些令人困擾的培訓課程診脈的話,則主要存在著實戰性不強、資源積累不夠、過度依靠培訓師傳授這三大問題。而針對培訓企業管理者的這三病,我們就可以按圖索驥,明確真正能給我們帶來提升商圈價值的真正的培訓學習應該具備那些個性特征,避免多走彎路,用指南針找準方向。
實戰操練 切中要害
最早從事管理類培訓的機構,很多都和國內知名大學聯辦開發并利用其師資資源的。但是由于多年中國僵化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面向企業管理者的培訓也往往理論性過強。而中小企業的很多管理者又恰恰都是從基層一線銷售人員,最基層工作人員,經過在行業內多年的浸淫和打拼成長起來,并創立自己的企業的。他們對學習的理解,也更趨向于了解真刀真槍的實戰經驗,而不是空泛的夸夸其談。如果培訓師沒有深入企業的工作經歷,必然很難了解企業管理者的真是需求,隔靴搔癢,始終讓企業管理者覺得言過其實。
而以豐富的實戰經驗立身教育培訓界的學習型中國創始人、亞洲超級口才教練劉景斕,就用其贏得教育培訓市場成功的經歷充分說明了:實戰操練,切中要害,才是成功者的王道。以劉景斕曾經與阿里巴巴合辦的行銷技巧培訓課程為例,劉景斕就以阿里巴巴直播室的主持人楊蕾作為行銷的目標顧客,現場回答了聽眾的挑戰,直播了其如何在最短的事件內接近行銷的目標顧客,得到顧客信任,與顧客成功約定拜訪,并最終建立初步聯系的過程。
劉景瀾按照其實戰經驗總結,打無數的無效推銷電話,不如做一次有準備的行銷通話。在與目標顧客未建立信任的時候,直接招攬業務就等于封死了與客戶溝通的大門。劉景瀾說:“我會在與接通客戶電話后,與其攀談,像朋友一樣詢問他最近工作是否滿意,有什么狀況和問題、挫折,我問她最近員工有沒有比較難管理或者是公司的狀況有沒有值得提升更快更好的地方,然后為把公司的團隊變得更好,領導力變得更強,效果更好提供建議。這些困擾客戶的問題,就是客戶的要害和最緊迫的需求,只有通過在實戰中摸索出來的經驗,才能讓接受培訓者迅速入門,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和真實利益。”
積累成長 基業常青
除了學習實戰技巧,豐富經驗之外,培訓教育搭設的平臺所能整合的資源更是企業管理者關注的重要因素。而后者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學習技能的需求。但是,由于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教育培訓市場競爭激烈,眾多培訓機構急功近利,往往在較短時間內就倉促推出一門培訓課程。這就缺乏了應有的積累,而一個平臺整合外部資源的能力一定是和其積累的年限成正比的。有積累才能沉淀,有沉淀才有成長。而能夠長期沉淀積累,如果不是以學習為終身目標,缺乏對教育事業的專注,是很難挺過寂寞,熬過風雨的。而劉景瀾正是這樣一位首倡學習型中國,能夠靜心看庭前花開花落,積累十年之久的人。
1999年,在進入千禧年的前夕,劉景斕就一直思考這個千禧年應該怎么過才更加有意義?他失眠了。隨著思考層面的不斷深入,劉景斕眼前的亮光越來越大。學習!只有學習才能讓我們不斷進步。“成長需要學習,發展需要學習,成功需要學習。即使已經有所成了,要想不被淘汰,更需要學習”,劉景斕豁然開朗。就這樣,首屆學習型中國-世紀成功論壇在北京誕生,300多名參會代表在北京以“投身學習”的全新方式迎接新世紀的到來。21世紀個人和企業面臨的競爭,其實質是學習能力和創新應用速度的競爭”,劉景斕說。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劉景斕特別提出了“學習型個人組成了學習型家庭和學習型企業,進而創建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國家”的學習理念。
在這一理念引導下,劉景斕發起的學習型中國-世紀成功論壇,一辦就是10年, 10年來,學習型中國論壇從最初的每屆300人增加到如今每屆三四千人,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數千萬人,同時也促進了中國中堅力量對學習活動的參與。馬云、牛根生、朱新禮、馮侖等熱門企業家,與政府官員、知名學者、王牌講師組合的嘉賓陣容,打造高品質、高規格、大規模、大人脈的學習型中國-世紀成功論壇。劉景斕完成了自己的教育培訓夢想,也為企業管理者帶來了真正的人脈商圈價值。
打開自我 深度結識
在教授實戰技巧,培訓有積累、高質量的平臺資源方面,劉景斕無疑是成功的,并用一個平凡人的人生書寫了不平凡的傳奇。但是有了平臺,有了學習內容之后,能否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吸引你所需要的事業合作伙伴,這依然需要培訓課程,充分考慮到挖掘人脈商圈價值這一功能,在細節設計上見功夫。
劉景斕在總結成功規律的時候曾提到吸引力法則,你是什么樣的,就吸引什么樣的人。如果不能充分打開自己,讓他人首先深入了解自己,又怎么能期待他人也向你敞開心扉?為此,在學習之外,劉景斕在自己的管理培訓中,設計了大量的互動環節。將參加培訓的管理者編成不同小組,然后在邊講解培訓的過程中,邊組織實戰比賽。并設立每次獲勝的獎金給予獎勵。在精英式全封閉的不超過80人的學習過程中,大家同住同行,并一同打開自我,突破自我。向他人展示自己也有不同的一面,甚至也有很緊張、很尷尬的瞬間,然而從此刻開始,你的培訓課程的同學開始進入了你的人生,開始成為最熟悉你的人之一。
以實戰技能為先導,以資源平臺為載體,最終通過學習,打開自我,最終與學習融為一體,實現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成就自我。劉景斕目標就是:真正創造一個學習型中國、學習型社會。而企業管理者在收獲知識技能、整合資源、深入挖掘商圈價值之外,往往還會獲得一種更寶貴的精神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