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近代說法,古代只有 “歧黃之術”(道醫),所以很多古代名醫大家都是道人。比如:漢朝張仲景、華佗、東晉葛洪、南朝陶弘景、唐代孫思邈等都是道士,也是著名的醫學大家(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那時所說的中醫,稱為“歧黃之術”,之前稱為“漢醫”,醫師稱為“郎中”,宮廷叫“御醫”。
清末民初,因為西方醫學漸入中國,為了有別于西醫,才開始叫中醫的。
中醫是后世把道醫(歧黃之術)的玄學、修煉、功法等高深和精華的內容均未包含在內的單純技術性的醫學。但卻更易于為世俗之人所接受。
現代的中醫,是將“歧黃之術”的內容只保留純技術這一塊發展演變而來的。優點是學起來要快要簡單(相對而言),缺點是很多高深精華的內容并未收錄在內,所以在同等條件下,中醫操作者的治療水平和效果與古代中醫“歧黃之術”相比,手段少,療效也顯然要遜色。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古代醫家的針灸療效非常神奇,因為都是有修煉的,都是帶功扎針,功力的能量直接通過銀針輸入經絡,加上針灸本身的功效,療效自然差不了;而從不修煉、沒有功力的中醫扎針,只剩下了單純的金屬刺激,即使技術再好,療效自然和古代不可能一樣。(我以前有說過,精湛的中醫師必須是“醫、術、道”相結合者,傳統的中醫世家必然會有正宗的術與道傳承,不僅是傳醫)。現代中醫并沒有包含古代中醫的玄學、功法等精華的內容。
屠奶奶因青蒿素的研究而獲諾貝爾獎就是得益于《肘后備急方》所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之啟發,采用青蒿素治瘧,并以低溫提取法(乙醚冷浸法)制取青蒿素,解決了高溫煉制而導致藥效喪失之難題。而《肘后備急方》是東晉葛洪這個大道醫的著作。
國家2011年公開出版的《中國宗教藍皮書》明確指出:“ 媒體與民眾對道教養生、煉養方術的廣泛關注,顯示民眾對宗教產品的熱切需求以及道教在宗教市場上有可為之空間。” 并明確指出:“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
伏羲氏開創了道家的先河,黃帝繼續完善,《黃帝內經》本來就是經典的“歧黃之術”,黃帝本人就是道家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完成了道家的定型。漢代張道陵天師創立道教,道教后來又繼承和承載了道家思想文化并把老(子)莊(子)及其經典著作《道德經》尊為經典。
《道德經》是有史以來譯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發行量最大的中國經典。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世界上創造名言最多的巨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