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5日蔡老師在杭州拱墅區為醫生們講授《國學傳統文化》。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并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
國學的分類
“經”:儒家思想
? ? ? 古籍經典,如《易經》、《道德經》《詩經》、《孝經》等等,后來又增加一點語言訓詁學方面的著作,如《爾雅》 “史”:記錄歷史之學 ? ? ? ?如《史記》、《通志》,《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戰國策》等“子”:諸子百家之學 《論語》、《孟子》、《荀子》、《韓非子》、《商君書》,《孫子》、《老子》、《莊子》等“集”:文集之學、純文學 ? ? ?《李太白集》、《楚辭》、《王荊公集》、《樂府詩集》、《文苑英華》、《玉臺新詠》《全宋詞》、《全唐詩》等我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理念
人與自然關系-天人合一
v在人與自然關系上主張天人合一,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國古人普遍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和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v儒家指出,人與自然(天)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自然包容萬物、永遠在發展變化之中,人也應體現這一特點。這就是所謂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v道家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以自然為最高法則,做人處事皆以自然為師,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v我國傳統文化還主張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利用。例如,老子將“儉”作為立身處世的“三寶”之一;儒家提出“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即釣魚不要用網截住水流一網打盡,打獵射鳥時不要射鳥巢;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取物不盡”的樸素生態道德和可持續發展思想。
人與人關系-和而不同
?在人與人關系上主張和而不同,尋求人與人之間在保持差異的基礎上達成統一與和諧。
?我國傳統文化崇尚和諧、追求和諧,但這種和諧并不等于無原則的調和,更不等于泯滅差別的同一,而是“和”與“不同”的統一,是“和而不同”。《國語·鄭語》載史伯語云:“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很顯然,和諧是有差別的統一,而不是無差別的同一。只有不同的色、聲、味的統一,才能產生和諧;如果只是單一的色、聲、味的簡單重復,便不能產生和諧。
?道家強調萬物各適其性、各順其情,互相平等、無分貴賤,倡導“平易”、“恬淡”的人生境界;
?佛家標舉“因緣和合”;
?墨家提倡“兼愛、非攻”,
?都從不同方面闡述了人際交往的和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