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有一位自強不息、奮力進取的青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事業中,他感到越來越累,身心俱疲無法解脫。后來他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父親,父親沒有對他說什么,只是讓這位青年跟他上山。青年有些不高興,但還是勉強答應了父親。在他們上山的臺階兩邊,有許多色彩斑斕的石子,父親拿出一個口袋,讓他撿最美麗的石子裝進去。青年對這些漂亮的石子愛不釋手,不一會兒就裝了大半袋,他吃力地背著口袋向上走,看到更漂亮的石子,他舍不得丟下,盡數裝到口袋中。不一會兒他就背不動了。父親說:“我們的目的是上山,你說應該怎么辦?”青年人想了想,果斷地倒掉了一口袋美麗的石子。這一刻,他也領悟了父親的教誨:當我們很累的時候,要學會放棄。父母要勇于放下架子“如果您放棄權力,放棄您的優越感,那么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機會就更大?!钡聡睦韺W家黑爾加?吉爾特勒這樣告誡我們。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這樣做的父母并不多。很多父母的思想就像“章魚”一樣,抱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不放,在與孩子相處時擺出一副居高臨下、板起面孔說教的架子,結果只會招來孩子的反感甚至抵觸、反抗。有個媽媽帶孩子去逛商場,她覺得孩子一定會喜歡這個熱鬧非凡的場所??墒菋寢尠l現,孩子在商場里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甚至有點害怕,吵著要出去。媽媽不明白,一向喜歡玩的孩子怎么會排斥又漂亮又熱鬧的商場?但是當她蹲下來詢問孩子原因的時候,她明白了,在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見一條條的人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柜子,一點也不能讓人賞心悅目,反倒讓人非常不舒服。而如果不蹲下來,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見這些的。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父母應該放下家長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才能明白孩子的心理,才會讓孩子的心與你靠得更近。如果父母習慣了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心理,那么永遠也猜不到孩子在想什么,因為同一件事情,孩子看見的和父母看見的可能完全不一樣。曾在電視上看過一個廣告:有一個小女孩流暢地在鋼琴上彈完一曲,大人紛紛鼓掌叫道:“再來一遍。”大人的意思是:“你彈得很好,我們想再聽一遍?!笔枪膭睿彩琴潛P,可是孩子沒有出現預期中的笑臉,反倒掉下眼淚,睜著無辜的大眼睛說:“我又沒有彈錯,為什么要再來一遍?”可愛的孩子,她把大人的稱贊看成了懲罰。父母只有放下架子,蹲下來,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溝通和交流。父母還應認識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妥的做法甚至錯誤。我們要放下架子,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為孩子樹立起知錯就改的榜樣,這樣孩子會更信任你。有不少父母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需要保持自己的“形象”與“威信”,因此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甚至給自己護短,堅持錯誤。這種做法既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家庭教育的大忌,次數多了,父母就會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孩子就會產生“父母說的永遠正確,但實際上老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也會置之腦后。相反,如果父母能坦誠地面對這些過失,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來向孩子說明情況,糾正自己錯誤的做法,彌補父母失誤帶來的損失,就能將壞事變成好事,孩子不僅會通過一件具體事情懂得一定道理,而且能從父母身上學到敢于修正錯誤的好品質。實際上,人類就是在不斷地犯錯誤并且不斷地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取得進步的,所以,作為父母不妨坦陳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有一位母親在教育孩子時,曾經多次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犯過的錯誤告訴孩子,并詳細地分析主客觀原因,尤其是分析自己的一些缺點在產生這種錯誤中所起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讓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再和她一樣,以類似的個人“缺點”犯同樣的“錯誤”。一些父母認為“向孩子認錯會失面子,會失去權威”,這種擔憂完全是多余的。我們常說教育孩子要利用榜樣的作用。實際上,父母就是影響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榜樣。孩子看到父母主動承認錯誤,他們不僅不會因此而瞧不起父母,反而會因為父母的坦誠和平易近人而更加尊敬父母?!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學會向孩子道歉,是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有效方法。家教故事有一次,著名詩人、*戰士聞一多因心煩出手打了還不懂事的小女兒,恰好被次子立雕看見了。立雕挺身而出,批評父親不該打小妹,并且“大義凜然”地說:“你自己是搞*運動的,天天講*,在家里怎么就動手打人呢?”聞一多一愣,沉思片刻后走到立雕面前,十分嚴肅地說:“我錯了,不該打小妹,小時候父母就是這樣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這樣的辦法來對待你們。我現在知道這種方法是不對的,希望你們將來不要用這樣的方法對待你們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