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可以塑造的,只要我們多點耐心讓愛成為孩子堅持下去的力量即便是頑石也會被塑造出各種美幻的形象。教育的秘訣是真愛。著名教育專家孫云曉指出:“教育的秘訣是真愛。”美國“兒童問題”專家、教育學家威廉?哥德法勃對布賴恩的成才歸功于“真愛法則”。他說“愛是一個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訣就是愛,教育的捷徑就是愛之路”。很多家長老師對調皮搗蛋的孩子進行教育后看到沒有任何效果就認為這些孩子無藥可救了,于是家長老師也就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結果只能使孩子流浪在犯罪的邊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要善于愛孩子教育的真諦是愛,愛的真諦就是給孩子以精神上的溫暖、關懷、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如果說孩子的到來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一縷曙光,為家庭增添了一份希望,那么父母沒有理由不去百般呵護他,沒有理由不去全心愛護并竭力教育他,使之成為棟梁之材。教育孩子要從自己開始。羅曼?羅蘭說過:“要把陽光撒到別人心里,自己心里得有陽光。”父母要從內心接受孩子調皮搗蛋的行為,傾注全部的愛去澆灌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孩子以無微不至的細心呵護并時時警惕他們在道德品行上可能出現的偏差。世界著名的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的創始人馬拉古茲認為: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只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方式和表達方式。孩子們的每種聲音、每個動作乃至不同的手勢都代表著不同種類的語言。只有讓孩子充分張揚自己的“語言體系”才能煥發孩子的內在智慧和各種潛能。而對父母來說也只有通過全方位感受孩子的各種信息才能深入孩子的心靈。威廉?哥德法勃認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真愛法則”要求父母要用溫暖的愛撫慰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一百個世界。父母要給嬌弱的孩子以摟抱和親吻使他感到父母的溫暖,給活潑開朗的孩子鼓勵和幫助,讓他體驗父母的親切,給膽小的孩子留下無拘無束的空間,使他感到快樂自由……。愛孩子是一門學問。父母給予孩子的應該是真愛。這種真愛是以關懷為起點,以理解為基礎,以尊重信任為核心,以嚴格要求為原則的愛,這才是父母給予的真正的愛。這樣的愛能使孩子感受到無限的溫暖成為他積極上進、健康成長的力量。小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曾叫班上學生到巴爾的摩的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并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做一評估,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這些男孩毫無出頭的機會”。25年后,另一位教授發現了這份研究他叫學生做后續調查看昔日這些男孩今天是何狀況。結果根據調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離或過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擔任律師、醫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這位教授在驚訝之余,決定深入調查此事。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日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結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慶幸的是這位老師仍健在,雖然年邁,但還是耳聰目明教授找到她后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個個出人頭地,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著慈祥的光芒嘴角帶著微笑回答道:“其實也沒什么,我愛這些孩子。”錯誤的愛很多父母在有意無意之間都誤解或錯用了愛例如,有一些父母把“嚴是愛”理解為對子女獨斷權威式的教育,他們不顧及子女的感受采取高壓政策,家庭氣氛比較壓抑壓制兒童自由思維,使孩子唯唯諾諾。顯然這不是“真愛”。也有些父母對孩子只是愛而不教,缺乏要求,缺少理智過分寵愛。這些父母疼愛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給他什么”孩子要買東西就趕忙給他錢。父母的這種做法也不是愛,這只能是滿足他一時的物質享受而已。真正的愛應該是去關懷他、幫助他、引導他,讓他感受到親情的溫暖,這些不是金錢所能替代得了的。哲學家盧梭說過:“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那樣會使孩子成為不幸的人。”愛一旦超過正常限度就成了“溺愛”。溺愛的害處很大會使孩子身心發展產生嚴重缺陷,給孩子情感、意志、品德、性格方面造成不可挽回的消極影響。嬌子如殺子,溺愛放縱子女往往導致悲劇。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呵護和關愛,但愛孩子并不是肆意寵愛,讓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現代快節奏和生活、工作的壓力下,有一些父母對孩子成長過程關注不夠,他們一心為了追求事業的完美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的需要。雖然他們會讓孩子享受好的物質條件而忘了深入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與孩子進行心靈的交流。久而久之,在缺少父母關注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就會產生許多心理疾病,如自閉、膽怯、不善交流、害怕見陌生人等,而且還會有一種陌生橫隔在父母和孩子之間,阻礙孩子正常、健康成長。于正在成長的孩子很多時候和父母進行情感上的交流遠遠勝過物質上的需要尤其是處在生理發育期的孩子,他們有太多的迷惑、欲望、興奮、悲傷等情緒需要一個可信賴的傾吐對象而父母無疑是最佳的人選。孩子的盡情宣泄能夠使他們的精神情感得到慰藉。譬如孩子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件對他來說很不尋常的事,像幫助同學解決了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內心感到高興愉快或者第一次目睹了一起小車禍或者在他周圍發生了一件新鮮事等,他會很急切地想回家告訴父母。但是,當踏進家門時父母卻不在整個家空空蕩蕩的,第一盆冷水已經澆在頭上了,他會覺得若有所失,如果父母長期不在家,你能讓他和誰去講?當孩子的感情沒有地方宣泄他可能會去酗酒、抽煙、玩游戲、交異性朋友,再下去就有可能產生社會問題了。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些孩子在學校滋事、打架甚至被勒令退學時而這些孩子總會遭到父母兇惡的責備:“你怎么那么沒出息”“人家用功讀書,你卻每天鬼混,科科都不及格”“爸媽哪一點不愛你,你要什么我給你什么,你還要怎么樣?”這類父母的眼里只有父母的尊嚴,孩子的錯誤等一切責任都歸于孩子的頑固,但就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耐心深入細致地與孩子進行過情感上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