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智能又名商務智能,英文為Business Intelligence,簡寫為BI。提到“商業智能”這個詞,網上普遍認為是Gartner機構在1996年第一次提出來的,但事實上IBM的研究員Hans Peter Luhn早在1958年就用到了這一概念。他將“智能”定義為“對事物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解能力,并依靠這種能力去指導決策,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在1989年,Howard Dresner將商業智能描述為“使用基于事實的決策支持系統,來改善業務決策的一套理論與方法。”
商業智能通常被理解為將企業中現有的數據轉化為知識,幫助企業做出明智的業務經營決策的工具。這里所談的數據包括來自企業業務系統的訂單、庫存、交易賬目、客戶和供應商等來自企業所處行業和競爭對手的數據以及來自企業所處的其他外部環境中的各種數據。而商業智能能夠輔助的業務經營決策,既可以是操作層的,也可以是戰術層和戰略層的決策。為了將數據轉化為知識,需要利用數據倉庫、聯機分析處理(OLAP)工具和數據挖掘等技術。因此,從技術層面上講,商業智能不是什么新技術,它只是數據倉庫、OLAP和數據挖掘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可以認為,商業智能是對商業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過程,目的是使企業的各級決策者獲得知識或洞察力(insight),促使他們做出對企業更有利的決策。
商業智能一般由數據倉庫、聯機分析處理、數據挖掘、數據備份和恢復等部分組成。商業智能的實現涉及到軟件、硬件、咨詢服務及應用,其基本體系結構包括數據倉庫、聯機分析處理和數據挖掘三個部分。因此,把商業智能看成是一種解決方案應該比較恰當。
商業智能的關鍵是從許多來自不同的企業運作系統的數據中提取出有用的數據并進行清理,以保證數據的正確性,然后經過抽取(Extraction)、轉換(Transformation)和裝載(Load),即ETL過程,合并到一個企業級的數據倉庫里,從而得到企業數據的一個全局視圖,在此基礎上利用合適的查詢和分析工具、數據挖掘工具(大數據魔鏡)、OLAP工具等對其進行分析和處理(這時信息變為輔助決策的知識),最后將知識呈現給管理者,為管理者的決策過程提供支持。提供商業智能解決方案的著名IT廠商包括微軟、IBM、Oracle、SAP、Informatica、Microstrategy、SAS、Royalsof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