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國家戰略“的實施,應威海市政府、環翠區政府、榮成市政府的邀請,2017年6月26日至29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常修澤先生分別在威海市、環翠區、榮成市為當地政界和企業界人士作《以新思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報告,并調查了解政府和企業動能轉換的最新進展情況。
常修澤教授對威海市素有深厚情緣。教授的老師谷書堂先生是威海市環翠區人。1980年,作為青年研究人員的常修澤曾隨老師谷書堂先生到威海調研,探索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之路,合作撰寫了《城鄉協作的一種好形式——威海市“廠隊掛鉤,產品擴散”的調查》,在當年的中央理論刊物《紅旗》雜志發表。2010年,常教授作為國家發改委《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體制創新》課題組組長,又一次來威進行調研,為2011年1月國務院出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做出了貢獻。此次來威海,重點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問題進行研究。
來威前,常修澤教授在北京仔細閱讀研究了由威海市、環翠區、榮成市提供的資料。26日下午來威后,常教授先后與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惠,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亮,市發改委主任鄧勇,市發改委重點辦主任劉青、市發改委副主任喬新躍等同志進行了交流溝通,對威海全市新舊動能轉換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
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惠與常教授會面
27日上午,常修澤教授在威海市政府作報告,重點講了三個問題:一、新舊動能轉換的內涵、實質與戰略考慮,強調要跳出“狹隘的增長主義”傳統思路,尋求老百姓“有業、有聲、有情、有根、有未來”的發展;二、新舊動能轉換的指導理念,糾正某些片面的認識和做法;三、闡述他的新舊動能轉換“四新”戰略:“新體制、新供給、新方式和新主體”,并結合威海實際,提出就體制變革和產業發展的具體意見。
27日下午,常修澤教授深入實際,調研了“12349”威海市居家服務呼叫中心、廣泰空港、威高骨科等企業,再次參觀了中國政府收回威海衛紀念塔。
晚上與環翠區委副書記、區長徐明,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邢海波,發改局局長陳剛等同志就市中心區獨特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調研基礎上,28日上午,常修澤教授在威海賓館作新舊動能轉換報告。常教授首先闡述了他的“新舊動能轉換觀“:以“經濟、社會、人”的發展為內涵和“尋求新體制、創造新供給、組合新方式、培育創新者”的戰略思維,尤其圍繞環翠區作為中心城區的功能定位,提出了以創建民營藍海銀行為契機,打造成現代金融中心。
在市、區報告會后,還向參加報告會的張惠市長和徐明區長以及市圖書館分別贈送了記載了谷書堂老師學術經歷與成就的《不平坦的治學路》以及常教授新作《企業家階層新論》。
在完成威海調研任務后,28日下午,常修澤教授前往榮成市調研。他先是仔細參觀了海洋食品博覽中心,并考察了海之寶等著名企業,后與榮成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剛,發改局局長秦道戰、重點辦副主任鄧光明等同志進行了深入交流。
29日上午,常修澤教授在榮成市第51期“月月大講堂”作報告。常教授肯定了“自由呼吸,自在榮成”的城市發展理念,并建議由1.0版(自由呼吸自然界空氣,自在榮成居住),向2.0版和3.0版提升,追求全面的“自由自在“,特別是”心靈的放飛與自由“,并結合榮成市特點,重點闡述了他的關于發展海洋產業,以及服務貿易產業等思路。
在威期間,常修澤教授還與企業界馮魯威、任偉、辛文智、王樹周等企業家就體制機制創新、技術創新“雙創驅動”進行了座談,并與在威海居住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教授就威海如何依托山東大學打造東北亞研究中心進行了切磋。
29日下午,常修澤教授離開榮成,前往濟南.在30日的濟南論壇發言中,重點回答了山東省委副書記兼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同志提出的"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三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