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間派?就是雖然上過正規大學,受過某個專業的系統訓練,但是后來跨專業,在另一專業上自學成才,長期奮斗在體制外。譬如,學者苗實,就是民間派的代表,受過物理學專業的系統訓練,但是后來跨專業,經過十幾年讀書鉆研,在
經濟學專業上自學成才,成為名副其實的獨立
經濟學家,活躍在體制外。當然,上過
經濟學院和研究生院,或者還留過學,上過西方名校,畢業后長期奮斗在體制內,就是學院派。譬如,林毅夫老師,北大
經濟系,芝加哥大學
經濟系,北大執教。可以說,無論是民間派,還是學院派,同屬于天道酬勤,滴水穿石。而且,都是長期熱衷理論,運用理論進行現實分析。不同的是,民間派擅長做通俗易懂的短文章,學院派擅長做專業術語密集的長論文。說白了,多篇短文章可以加工集合而成長論文,而長論文也可以相應分解為多篇短文章,兩者思想本質上并無二致。也就是說,民間派和學院派可以一分為二,也可以合二為一。本來,他們之間就是互通有無,各有長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然,客觀上他們有合作共贏,也有沖突斗爭。記得,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先生指出,按照有無同行評議的高等級學術論文和有無媒體報道,可以分出四類學者。全面發展的學者既有學術論文又有媒體報道,大多數專業學者只有學術論文沒有媒體影響,有相當數量人既沒有學術論文也沒有媒體文章。最糟糕的,是那些整天在大眾媒體發表豆腐干式想法、卻從來沒有發表過同行評議論文的所謂媒體學者。我苗實覺得,如果大眾媒體包括
網絡的話,這里的媒體學者就等同于民間學者,而所謂的豆腐干式想法就是通俗易懂的短文章。那么,對于他說得最糟糕,只是一種道德評判,根本就沒有說服力。畢竟,是好是壞,價值觀不同,內涵就不同。也就是說,中國的學者有體制內體制外,而體制內是學院派學者,屬于鐵飯碗,體制外是民間派學者,屬于自謀生路。而且,二者雖然同為
經濟研究人員,扎根于同一學科體系,發現和傳播同一學理,但是價值觀方面,由于生存方式不同,就有所差異。譬如,學院派學者,端著鐵飯碗,并通過不斷寫論文,評職稱,提高工資待遇,最后鐵飯碗變成金飯碗,過上了中產階級的優厚生活。可以說,他們的生存方式是寫論文,聽政府的安排,換得政府的供養。不過,橫在學院派和民間派之間的這堵墻是政府修建起來的,墻的一邊是計劃
經濟,另一邊是
市場經濟,民間學者自謀生路,就是在
市場經濟中打拼,接受
市場經濟檢驗。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學者不是沒有能力寫論文,而是沒有條件寫論文。畢竟,民間學者在體制外,不在體制內,他們寫論文,一端不上鐵飯碗,二評不了職稱,從而除了擁有自己的論文以外,無法獲得任何資源,難以生存。更進一步講,民間學者被逼無奈,當下的唯一選擇就是寫大量通俗易懂的短文章,最大化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更好宣傳科學真理,普及傳播專業知識,來養家糊口。說句公道話,如果沒有門戶之見或黨同伐異或體制藩籬,民間派學者和學院派學者天生平等,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下來,列出雙方個人簡介,僅供參考。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自我炒作,而是為大家厘清民間派與學院派所走過的不同的學術之路。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1994 年創立北京大學中國
經濟研究中心(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并擔任主任一職。2008 年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
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
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成為擔此要職的發展中國家導師。2012 年在世界銀行的任期屆滿,返回北大,繼續教學研究工作。林毅夫現任全國政協常委、
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專職副主席,曾擔任第七至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在國內外多個有關發展政策、農業、減貧的委員會、領導小組兼職。林毅夫于1986 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
經濟學博士學位,榮膺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原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并獲得法國奧佛涅大學、美國福特漢姆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英國倫敦
經濟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苗實(原名張春田,字苗實,號道鄰),陜西之西府眉縣人,著名學者,獨立
經濟學家,國家轉型研究院(籌)院長兼首席
經濟學家,被譽為中國最富爭議的民間
經濟學家之一,著有《中國
經濟如是說》《林毅夫學術批評》《學者苗實自選集》《人生
經濟沉思錄》《讀書隨處是凈土》和《詩歌對聯曉東方》,編有《苗實現象爭論》和《中國
經濟指南》一至十六冊,皆可免費下載,歡迎閱讀指點。1996年9月—2001年7月,在寶雞文理學院攻讀物理學專業;2001年8月—2013年9月,在苗實研究室從事
經濟學與中國
經濟研究,尤其專注于
經濟轉型中的制度宏觀與三農問題;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西北大學師從著名
經濟學家白永秀教授,就區域
經濟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并擔任陜西永秀
經濟管理研究院兼職研究員;2014年5月至今,在民間智庫國家轉型研究院(籌)繼續
經濟學與中國
經濟研究。2009年9月以來,在經管之家(原人大
經濟論壇),草根網,天涯財經論壇,凱迪社區,新浪微博,易匯網,新浪雜談,中華論壇,新浪博客,博客中國,中經論壇,鳳凰博客,天涯博客,價值中國,
經濟學家論壇,精英博客,北美博客,和訊博客等多家網站發表大量文章,深受廣大網民喜愛,名聲大噪,轟動不斷,在
經濟學界或財經評論界享有廣泛聲譽,在中國
網絡媒體具有較高知名度。經相關統計,苗實自發表文章以來的多部系列作品目前為止已經有12856人次下載,各種文章累計點擊2000多萬人次,收到回復6萬多人次,專門評論文章38人次。
在音樂歌唱中,同樣有學院派與民間派的區別。鄭曉陵先生指出,民間派聲樂是我國音樂發展史上的不朽瑰寶,它融合了漢族民歌和各少數民族民歌的多種音樂元素,是音樂界最為繁榮的藝術世界。這些民歌、民謠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集體勞作過程中共同創作出來的,是他們生活、思想感情的藝術化形式,散發著濃郁的民族氣質,是空靈、淳樸、古老的民間音樂藝術。與民間派相對立的則是學院派聲樂,它是西方
文化與中華民族
文化融合的結果,是指以借鑒美聲的唱法為托,注重中西結合的唱法的民族聲樂藝術形式。一直以來,學院派占據中國音樂界的主要地位,但是它的科學性與表現形式受到人們的質疑,而民間派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學院派產生一定的沖擊,引發了學院派與民間派之間的“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中學院派明顯處于“下風”。雖然,學院派音樂與民間派音樂存在著顯著的區別,但是它們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是可以相容,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民間派音樂元素是中國音樂藝術發展的根基,是學院派音樂延續下去的源泉。而學院派又為民間派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兩者之間相生相成,是聲樂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兩個組成部分。學院派與民間派應互相融合、促進,從而實現中國音樂的大發展大繁榮。還有,張明華先生在《“學院派”與“民間派”的相處之道》一文中講,文博界有所謂“學院派”與“民間派”,也有博物館和收藏經營界“兩道”一說。我置身所謂“學院派”的博物館四十多年,深知雙方歷來就有互相瞧不起的偏執,但大都相安無事,不乏朋友、師生間的友好關系。不過,一幅蘇東坡“功甫帖”,攪得雙方劍拔弩張,互不買賬,有的甚至祭出了“文革”式的刻毒語言,有的直接鬧上了法庭。事發已經一年,至今余波不斷,驚動海內外,社會氛圍極不
健康。我感到有必要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真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作為博物館的一員,不想、也沒有必要去列舉博物館的專家要比民間的多多少,強多少,去與“民間派”一較高低;更無必要莫名其妙地去唱衰“民間派”。民間藏龍臥虎無人否認,但全國那么多龐大復雜、“國之瑰寶”集粹的博物館機構,居然是靠一批無能之輩維持在那里,同樣難以想象!《博物館鑒定家為何越來越弱?》的作者希望博物館能吸納民間專家的提議,是個不錯的主意。目前,盡管博物館的人才制度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欠缺,但博物館正規的錄用渠道比較暢通,自身的培養機制尚且有效,民間特長人才的吸納,早已通過多次知識競賽、綜合考核,擇優錄用,發揮著有目共睹的能量。作者應該知道,他所在的上海,不少出色的、知名的博物館在職專家,就是從民間選拔出來的。
對于中醫方面的學院派與民間派,網友百嘉中醫是這樣認識的。中醫最近幾年有“學院派”與“民間派”之爭,其實二者之間的區別簡單來講就是知識獲取途徑不同,前者來源于系統的學院教育,后者主要依靠傳統的師承方式。我本身是正規學院派出身,在工作了十幾年的過程中,也接觸了很多民間派,也從民間派中學到了很多知識。現在很多人對“學院派”指責比較多,認為很多中醫專家都是混日子的,并沒有真正的本事,當然也有很多人擔憂很多民間派的醫生沒有受到很好的中醫教育,會依靠那點中醫醫術來招搖撞騙。我對這兩派的看法是,各有優點和缺點,最好能夠結合,互補長短,這樣中醫才能更好的發揚光大,首先學院派的教育是比較正規的,其中也學習了西醫的一部分內容。這樣在診查一些疾病的時候,心中能夠比較清楚了然。但是學院的中醫教育也存在很多的弊端,第一就是不重視經典的教學,本人在大學的時候,《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都不是特別重視的,老師也沒有講出來里面的道理。至于《神農本草經》和《難經》根本都不在學習之列。另外在臨床教學上,也是以西醫思維為主導,以中藥的藥理作用來指導,比如我在大學實習的時候,跟隨很出名的中醫專家查病房,老專家很多情況都是根據中藥的藥理作用來加減藥物,比如這個病人血糖高,他就會加入一些在藥理研究中能降血糖的中藥,其實這完全違背了中醫的知識體系。只能成為不倫不類的中醫,臨床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更有現在很多在我看來都是沒有用的課題和實驗。從大白兔和大老鼠身上反復折騰,最后可能還是一個假的結果。我前些日子和一個朋友到國家圖書館去查點資料,國內的學院派的東西,我們一般都不會去看,第一是沒有多少新東西,第二假的東西很多,我們主要是看日本的經方資料,目前在這個方面,日本確實做的比我們要好的多,他們把中醫是真正普及了,人家的中成藥都是從《傷寒論》中來的方子,在雜志上隨處可見經方做的中成藥的廣告。比如小青龍顆粒、大青龍顆粒、四逆散顆粒等等。因此學院派的缺點是丟棄了傳統的看病的方法,把精力都用來搞中醫中藥現代化了。比如《黃帝內經》中的診斷精髓“五運六氣”,恐怕沒有幾個教授會用的,即使現在有些教授發表了些文章,也多是從預防學角度來看,真正用在臨床個體上的很少,本人卻發現“五運六氣”學說對個人的診斷非常重要,對后面的用藥起到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用。真的是王冰所說的“上師所秘”。當然,也不是“民間派”都是真才實學,我在這十幾年的行醫過程中,也接觸了很多民間醫生,確實也學習到了不少東西,他們大多數人都非常重視中醫經典的學習,這是比較正確的思路,但是也有很多民間醫生也有一些愛吹捧的習慣,往往會夸大自己的水平。也有一些用祖傳的噱頭來宣傳自己,這些都是不好方面。現在很多人會說“大醫在民間”。確實在民間有很多水平很高的醫生,也是按照古人的思維方式來學習和運用中醫,比如東南衛視的黃劍就在記錄民間中醫。其中不乏很好的民間醫生。因此,我的觀點就是不管“學院派”還是“民間派”都要重視我們的經典學習,學習我們古人的學習方法和運用中醫的辦法。這樣才是正確學習中醫的思路。在中醫辦學上,我非常欣賞北京厚樸中醫學堂的辦學思路,與其堂主徐文兵醫師曾經交流過,我們現在能從古法學習中醫的人真的是不多了,任重而道遠,要多推廣中醫,更要推廣學習中醫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