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
經濟學是研究
市場經濟的學問,而
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是以法律和道德為基石。也就是說,
經濟學雖然是研究
經濟規律的學科,但是
經濟規律不是與法律和道德無關。更進一步講,法律和道德內在于
經濟規律之中,如果沒有法律和道德的護佑,
經濟規律就會因扭曲而失效。當然,
經濟學自有獨立的學科任務,不是專門研究法律和道德的學問。
實踐證明,
市場經濟能夠發揮富民強國的作用,其中法律和道德當然功不可沒。說到
經濟方面的法律,有四大類。第一類,國家規范
經濟組織過程中發生的
經濟關系,而規范組織的法律,是為了防止壟斷組織的出現,從組織上保證
市場經濟順利發展。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伙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第二類,國家干預
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
經濟關系,而國家對
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干預是
經濟法的重要調整方式,這方面的法律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
金融法,保險法,
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第三類,國家管理,規范
經濟秩序過程中發生的
經濟關系。日本學者丹宗昭信認為,
經濟法是國家規制
市場支配的法,現代
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這方面的法律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第四類,國家在
經濟調控中發生的
經濟關系,而此種
經濟關系的特點是國家對
市場經濟運行實行宏觀調控,使
經濟各部門運行協調,使整個國家
經濟運行平穩。這方面的法律有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至于道德,具體到“誠實守信”這一點,對
市場交易至關重要。在眉縣,每年客商都來收購獼猴桃。一般情況,收購的話,客商都是委托本地代辦來進行。當果農把獼猴桃賣給代辦的時候,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是獼猴桃已經被收走了,然后再等一星期左右才付款。畢竟,為了加快收購點的進度,付款工作必須隨后進行。這樣的話,客商和代辦就必須誠實守信。否則,果農就要受損失。當然,誠實守信最好,客商,代辦,果農,互利共贏,一起致富。還有一個現實例子,某村子專門種植柏樹,客商與本地代辦是遠房親戚關系。當在代辦的擔保下,沒有付款,挖走了農戶們的柏樹。結果,過了三個月,聽說客商生意虧本了,就沒有兌現向農戶們付款的承諾。這樣一來,農戶們就吃了大虧。從此以后,這個村子就再也不種植柏樹了。可以說,不誠實守信,對
市場經濟是致命打擊。
厲以寧老先生指出,效率有兩個基礎,一個是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就是說有多少先進的設備、廠房、原材料、技術工人等等,這個構成了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第二個基礎就是道德基礎,超常規效率正是來自效率的道德基礎。
市場調節是第一種調節,因為無形的手把資源做了高效的合理配置,政府調節是第二種調節,政府調節是一只有形的手,他靠的是法律、法規、政策、規章制度。現在要問有沒有第三種調節呢?我們從歷史上看,
市場的出現是幾千年的事情,部落之間產生交換,于是就出現了
市場。政府調節是到了國家形成以后才有的調節,但人類社會倫理的歷史就很漫長,在那漫長的歲月中沒有
市場,沒有政府調節,但是人類社會仍延續下來了,存活下來了。那是什么力量調節呢?這就是第三種調節,道德力量的調節。人類道德力量調節維持了那么久的時間,
市場需要道德力量調節,不然
市場就失效了。有了政府調節同樣需要道德調節,不然政府調節同樣也會失效。由此可見第三種調節是重要的,
市場調節是一只無形的手,政府調節是一只有形的手,道德力量調節是介于二者之間。為什么在有形與無形之間呢?道德力量調節首先靠的是自律,每一個人都要自律,無論是企業工作者、政府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自律。自律包含了兩個方面,一個是自我克制、自我約束,知道什么該干、什么不該干,道德底線是不能破的。另一個是自我勉勵,當一個人遇到挫折遇到困難時,是就此消沉還是奮發起來,這是自律。所以,能夠自律實際上是在發揮道德力量對自己的激勵作用,但是自律是無形的手。還有諸如企業
文化建設、校園
文化建設、社區
文化建設、城鎮
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是有形的手,但他不屬于政府調節,而是道德力量的調節。還有鄉規民約,老百姓之間有自己各種各樣的節律、守則,鄉規民約可能是有形的,可能用公告的形式出來,因本身是大會通過的。也可能是無形的,因為是祖宗傳承下來的,這樣的話,我們說道德的力量的調節在有形無形之間。為什么現在要講這個問題呢?包括證券
市場,如果證券
市場政府不再用審批制,而是用規范的注冊制的話,同樣不可忽略道德力量的調節,因為道德力量的調節既能使每人自律,也能使整個的證券
市場走向規范,這樣中國的股市發展得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