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劃分為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基本實現階段和全面實現階段,我國整體上已經邁過農業現代化的起步階段。根據世界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判斷,在資本積累、技術進步、政策支撐等條件作用下,“十三五”時期我國現代農業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那現如今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哪些問題?又該如何應對呢?
關于“十三五”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農產品供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需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居民人均大米、小麥等谷物消費從九十年代后期就開始呈下降趨勢,而畜產品、水產品和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農產品占食物消費的比例持續快速增長。但是,我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滯后于優質化、多樣化和專用化的需求結構變化,牛羊肉、奶類、優質高端蘋果等高品質產品供需矛盾加劇。
“十三五”期間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思路是,重點保口糧,統籌兼顧棉油糖、蔬菜等其他農產品生產,充分挖掘飼草料生產潛力,大力發展草牧業,促進糧食主產區的農牧結合、糧經飼兼顧,努力提升大中城市的“菜籃子”產品自給能力。
二、國內農業支持政策困境初顯,應充分發揮收入補貼、保險補貼等“綠箱”政策作用。
業內人士認為,新時期國內農業政策面臨很大困境:一是支持和保護政策導致農產品接近價格“天花板”;二是WTO“黃箱政策”限制使國內農業生產補貼增加的空間受限。
“十三五”期間,政府應全面減少對口糧之外的農產品的政策干預,總結我國棉花和大豆差價補貼政策試點的經驗,適時推出對糖類、油料、玉米等產品的差價補貼政策。擴大“綠箱”支持,適度增加對農民收入的轉移支付支持力度,將部分屬于“黃箱政策”的農業補貼轉變為“按歷史面積補貼”的綠箱補貼;提高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增加農業保險覆蓋的品種范圍,逐步探索建立巨災風險保障機制;增加對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科技創新能力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需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能力建設。
業內人士認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推進“四化同步”,必須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依靠創新驅動實現農業增產增效。
“十三五”期間,應緊緊圍繞條件建設、技術創新、集成示范、成果轉化四大環節,瞄準關鍵技術突破、創新機制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率提高四大目標,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基礎。
四、農業發展面臨巨大人才缺口,應加大農村人才培養力度
業內人士認為“十三五”期間,人才將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一是我國農業產業在世界競爭格局中仍處在產業鏈的中低端,農業科技人才數量不足,質量有待提高;二是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空心化”,農村實用型人才“青黃不接”;三是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問題嚴重。決策部門設計“十三五”農業產業發展及農業項目支持方案時,要將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促使項目推進與人才培養齊頭并進。
五、農業生產的環境負效應日益凸出,應加大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支持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為了保障國內較高水平的“糧食自給率”,忽視了水土資源利用和環境的可持續性。
“十三五”期間,應在促進農業生產的同時,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一是要推進農業秸稈的綜合利用;二是要強化對化肥農藥使用的管理,推廣實施精準施肥等技術;三是要加強對規模化畜禽養殖糞污排放的管理。通過農業投入品減量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結合的途徑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六、“十三五”農民增收面臨嚴峻挑戰,需加快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張紅奎課題組認為,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一是導致農產品需求和出口下降,農業生產需要的勞動力數量減少,加上非農勞動力需求下降,可能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失業率上升,農民收入下降;二是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幅放緩,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下降,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反貧困產生不利影響。
“十三五”期間,應加快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勞動生產率,持續較快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持續較快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持續較快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持續較快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加大扶貧和救助力度,持續較快增加農村貧困人口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