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講人格,那么什么是人格呢?第一是指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第二也指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人的能作為權力、義務的主體的資格。而人格魅力則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人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容納,那么他實際上就具備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其實一個企業其實也是“有血、有肉、有靈魂所在”,其實企業的營銷活動就是在不斷地與消費者交流與溝通。企業內部的每一個環節與流程及每一位員工的市場行為與服務行為都可以視為是企業的每一根“神經”與消費者的觸動,從而讓消費者通過不斷的接觸與體驗逐漸與熟悉了解企業的性格特征,這些特征將逐漸演變為消費認知,即品牌認知。
所以,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計劃經濟時代逐漸向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個人總結為三個階梯式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為市場經濟的摸索階段;在這個階段就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自解放以來經歷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后,國民經濟整體較弱,作為早期的工商市場還缺乏經驗,當時的物資較為貧乏,市場處于較大需求市場,是市場的供不應求的階段。所以,剛剛放開的個體工商業在第一個10年當中,消費者對企業的銷售行為并沒有太多的判斷意識,而是只要能夠滿足“有”的概念就行了,所謂的價值判斷任何人必須是建立在溫飽之后的定義,產品的檔次差異不大,此時還談不上所謂道德的層面。
第二階段,90年代進入從“有”到“優”的價值選擇初級階段第二個10年;營銷的終極法則應該是無論任何國家與地區,企業的成長及產品開發都是建立在消費者需求不斷的增長不斷提升的基礎上,企業才開發相應產品來滿足某一消費市場的訴求,這一階段消費者開始出現了不滿足于現狀,開始出現挑剔的行為,品牌的概念開始進入人們的心智,初級的競爭格局開始形成,營銷行為開始出現,假冒偽劣開始出現。
第三階段,21世紀,中國工業經濟的得到飛速發展,商品的極大豐富使人們的消費水平從“優”到“精”的階段已經到來,中國從此進入供過于求的市場狀態,企業競爭開始加劇,商業環境極具變化,跨國公司及品牌隨著WTO加入,全球化競爭形勢已初步形成,互聯網經濟開始進入商業的大門,于是隨著外部環境的跌宕起伏及互聯網信息的顛覆發展,對中國而言已經完全進入了過度競爭時代,產品同質化嚴重。由于企業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的滯后與不足,“中國制造”基本都是在“中國仿造”的生產經營模式,各個中小企業隨著近些年的人力及房屋成本提升的壓力,為了適應競爭與生存,開始從產品前端降低原材料成本,降低服務成本,甚至一次充好,假冒偽劣紛至沓來,將中國原本良好的消費環境造成傷害,國際信譽也受到響應的影響,所以,中國的第一代著名企業家不是在監獄里就是早已銷聲匿跡了,中國企業的生命周期基本超不過7到8年,3年以內自生自滅的較為普遍。
中國企業的從開始風風火火到最后折戟沉沙的終極原因是什么?其實不用企業管理專家深度去剖析,那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營銷倫理。
近年來,大量的道德丑聞使中國企業的形象遭受大損,人們對企業失去了信任。營銷者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可接受行為的倫理標準:政府、企業、產業、顧客、特殊利益集團及整個社會。當營銷活動背離了可接受的標準時,交易過程的機會就會中斷,從而導致客戶不滿,對企業缺乏信任,甚至提出訴訟。例如:最具惡性影響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雙匯瘦肉精”等事件。“三鹿只不過是個替罪羊,如果政府不是息事寧人的話,今日的蒙牛早就犧牲了,大部分奶品企業會遭受毀滅性打擊。
營銷是要為客戶創造價值,給客戶帶來快樂的生活體驗,是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企業的使命就是滿足客戶需求,讓客戶放心,讓客戶幸福,給顧客帶來更多的良性感受與潛在利益。任何時候,當一種活動讓目標市場的顧客感到被操縱與欺騙時,不管這種活動是否合法,營銷倫理的問題都會產生。營銷倫理是一個企業能否長期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瓶頸,80%以上的企業在紛雜的競爭中抵不住利益誘惑而遭受萬劫不復的境遇。
與營銷組合相關的典型倫理問題有:
1、產品問題:產品缺陷及隱瞞可能影響消費者作出購買的決策信息。
2、產品信息:購買決策的關鍵信息
3、渠道分銷:假冒偽劣產品廣泛存在,尤其在計算機軟件、服裝和音像制品領域,近年來,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也方便了假冒偽劣產品的分銷。
4、廣告欺詐:在終端的銷售中進行欺騙性廣告宣傳,或夸大產品功效及隱瞞重要的產品信息。
5、價格問題:在廣告中宣傳的價格低于產品正常價格,但事實恰恰相反。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6、用工問題:任意增加勞動者時間不計報酬,不能讓員工分享財富與利益,拼命的壓榨員工。員工只是老板的賺錢機器。
例如超市里經常賣的火腿腸,很多廠商為了進行價格競爭吸引消費者,而將原有精肉含量降低,加大淀粉的填充。還有我們經常在夏季燒烤攤上吃的“羊肉串”可能是表面被刷上了羊油,而不是羊肉(羊肉價格比其它肉類較高),也許是雞肉、牛肉、豬肉、鴨肉等等。粟海集團供KFC原料雞45天速成 不等發病即屠宰,“雛雞到成品雞只需要45天,高溫封閉飼養,飼料由集團特制統一配送,風險小、利潤大、投資收益穩妥……”一則廣告宣傳讓山西南部的許多農戶看到了“商機”。廣告中所提到的集團正是為肯德基、麥當勞以及諸多大型超市提供原料的山西粟海集團有限公司。
央視報道稱,肯德基與麥當勞的供應商六和集團采購的肉雞濫用抗生素等藥物,其中,抗生素多達18種,不少抗生素屬于違規添加,并且還會使用違禁的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另外,供應商從采購肉雞到肉雞進入百勝集團物流倉庫,并未發現有檢測過程。
對于這類如飲食、服裝、鞋帽、汽車、地產等等消費者的投訴舉不勝舉,企業在宣傳上虛假及誤導性廣告,操縱性或欺騙性的促銷、戰術,特別是當今的藥品及一些私立醫院的廣告泛濫,蓄意夸大規模、功效、團隊、醫療技術等等,都進一步傷害了消費者情感,擾亂正常的消費市場。
中國近些年有句競爭格言:“你不做死就不會死”,“想快速滅亡,必先快速瘋狂”。
中國人還有一句較為樸實的生活格言:“細水長流------”。“細水長流長有水,開源節流業長青”。
企業如果至顧客身心精神等道德底線與不顧,為追逐短期利益而拼命膨脹,瘋狂擴張的背后就是企業沒有回頭路的萬丈深淵。所以,發展企業需要企業家的胸懷與格局。企業要建立長遠經營思維,要循序漸進因勢而為,不要片面的過度追求增長;既要高瞻遠矚,又要審視跬步。既要高歌猛進又要如履薄冰,要善于兩手抓,兩手要平衡運作,切不可急功冒進。任何時代凡是違背人間倫理的行為,終將沒有好的下場。
俗話講:“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凡事必有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都詮釋的因果報應。
當然,用社會責任和倫理改善營銷績效也是眾多善行的企業追求的發展目標,實踐證明企業的產品質量與價格相近時,有86%的顧客將樂意購買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很多就業者也愿意長期在這類企業長久的發展,部分企業老板也認識到營銷中承擔社會責任所帶來的長期價值,遠遠大于為此投入的短期成本,那些制訂戰略與計劃時不將倫理與社會責任融入自身的組織文化的企業,將會為此付出代價。例如,當不法活動被媒體公布于眾時,違法行為和公眾形象損壞所造成的潛在成本。
孔子曰:“仁者,人心也”,老子曰:“議者,人路也”。無論是孔子的殺身成仁,還是老子的舍生取義,都是先賢們對后人的教誨。沒有鴻鵠之志,哪有宏圖之至;沒有胸懷,事業何來;沒有大愛,霸業何在?
我最后送給各位企業家一段話:倫理在心中,君業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