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
——淺析就業結構矛盾的影響與對策
【摘 要】目前,人力資源市場中大學生就業情況喜憂參半。高等教育的不斷推進并未讓人力資源的供求達到本質意義上的平衡:一方面大學生反饋專業對口、興趣相投的理想職位可遇不可求;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感嘆招人難、育人難、留人難。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業結構、就業觀念、市場環境都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就業結構的不合理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容小覷。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地域結構;專業結構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不斷加強,高校數量的增加,教育質量的提高,高校每年畢業人數呈現遞增趨勢。但是,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仍舊不容樂觀。
表1 近1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一覽(單位:萬人)
年份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畢業生人數 | 413 | 495 | 559 | 611 | 631 | 660 | 680 | 699 | 727 | 749 |
就業人數 | 318 | 347 | 380 | 415 | 454 | 513 | 491 | 503 | 523 | / |
未就業人數 | 95 | 149 | 179 | 196 | 177 | 147 | 189 | 196 | 204 | / |
如表1所示,近10年來高校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就業人數大幅增加,然而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的同時未就業人數也逐年遞增。自2006年以來,初次就業就業率基本上呈穩中下降的趨勢,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在80%以下,大量應屆畢業生處于待業啃老狀態,給社會穩定帶來威脅,對經濟發展造成資源浪費。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與未來,新時期國家需要的是既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一直以來備受國家的關注。就大學生就業質量而言。首先,應屆畢業生工資收入和福利待遇較差,工資和待遇是人們常常關注的問題,關系到員工對自身勞動價值的評判;其次,大部分畢業生表示對工作環境和地點不甚滿意,對環境以及工作舒適度的考量嚴重影響著畢業生跳槽改行的決定;再次,專業與工作是否對口,理論知識能否學以致用直接影響到個人的職業發展,在當前工作難找、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影響之下,目前勞動力市場專業與工作不對口的現象愈發普遍;最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期望值不斷提高,滿意程度隨之降低,高校畢業生“眼高手低”的觀念仍未得到有效轉變。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之就業結構不合理分析
1、就業的地區結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從地區來看,經濟相對較發達的東部地區,對畢業生吸引力大,因此就業形勢相對較好,就業渠道暢通,吸引人才多,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業情況明顯較差,缺乏人才也難留住人才。 2006年教育部教育部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次調查中發現,66.67%的畢業生選擇到東部沿海地區發展,6.37%畢業生選擇在內地省會城市發展,2.59%畢業生選擇在內地中小城市發展。地緣差異對高校畢業生的擇業選擇影響十分明顯。
從東、中、西三個區域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具有顯著特點,東、中、西部區域之間流動不均衡,整體呈現大學生向東部流動集中、中西部分散的特點。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間收入差異很大。大學生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就業收入明顯高于其他欠發達地區。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相關資源豐富,工作環境、基礎設施都較好,能夠提供良好的條件以使大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發展做貢獻;其次,東部地區人口密集,競爭相應激烈,這也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社會發展程度與東部地區還有一定差距,工作環境、條件和機會都不如東部地區,同時,大學生比例也相應較低,競爭激烈程度相應較弱。
2、就業的專業結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當前,大學生就業中專業不對口的現象普遍發生,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趨勢下表現得更加明顯。據2010年就業藍皮書調查研究顯示,全國2009屆本科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為67%,高職高專畢業生為57%。
在一份以1000人為對象的調查中發現,專業不對口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特別是穩定性影響巨大。60%的人認為專業不對口是導致跳槽的原因,全部或部分由于專業不對口導致跳槽想法的超過被調查者的一半,說明專業不對口影響到職業發展和延續性。導致高校畢業生專業與就業職位不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未參照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導致育人容易用人難。其次,社會分工細化對畢業生專業水平要求提高,高等院校在培養綜合型人才和專業性人才上容易迷失。
三、就業結構影響對策分析
1、提高欠發達地區區域就業吸引力的引導對策
影響區域就業吸引力的因素有區域收入差距、就業政策、社會保障制度、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區域自然環境以及區域的生活質量等。這些因素的改善需要就業區域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以達到提升區域就業吸引力的目的。
對政府而言,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改革制度完善政策,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首先,應當充分認識人才在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堅持人才強省的人才觀。在招生、培養、就業等各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其次,各級政府要優化人才地區流動的制度政策。再次,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全面有效的人才選用預留機制。
對高校而言,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是提高就業質量的重要舉措。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改革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方法和途徑,切實在高校中推進全過程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和引導大學生重新審視并逐步調整陳舊、落后和不切合實際的擇業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性地進行就業流向區域的選擇。
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導致欠發達地區大學畢業生工資水平較低,是影響大學生前往欠發達地區就業的重要原因。因此,欠發達地區要想吸引大學生前往就業,必須加快當地的經濟發展速度,以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從所有制結構上講,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提高欠發達地區原有的國有企業吸收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大力發展欠發達地區各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和各類非公有制經濟,為吸納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創造條件。從產業結構上講,要立足當前國內外產業大轉移的背景,積極調整工業產業,大力推進基礎產業,深入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努力促成人才流動與產業轉移的互動發展。
2、專業結構調整提高就業質量
結合經濟發展狀況及勞動力市場需求,高等院校應合理設置和調整招生名額與招生專業,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自高校擴招以來,每年的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相對于崗位數量,畢業生供過于求的態勢愈加明顯。在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就業對口率勢必打折,更加要求高校的人才培養亟待與市場對接。要控制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在源頭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停止大學擴招,合理設置高校專業與名額,參考市場導向,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廣職業技術體制,通過職業大學的教育渠道,培養訓練有素、職業感強的畢業生,達到解決就業率和對口率低的難題。
專業水平與素養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存在,但我們也不過分夸大就業專業對口的重要性。對口就業充分利用了教育資源,減少了人力資源和知識浪費,但在不能保證對口就業的情況下,求職者的就業觀念和職業能力、綜合素質顯得非常重要。對于求職者個人,應勇于嘗試不對口行業的工作,進行行業了解和職業規劃,主觀上增強就業的靈活性,同時加強通用知識技能的學習獲取。對于用人單位,應改變不合理的招人條件,保證求職者公平競爭的權利,不進行區別對待。另外,用人單位應鼓勵各專業交流,吸收具有不同視角的新鮮血液。只有這樣,各方共同協調改善才能更好的弱化專業對工作的負面影響。
高等院校畢業生能否充分就業,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人才能否充分發揮作用;關系到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關系到教育事業的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問題。就業地域結構矛盾及專業結構矛盾的破解有利于促進就業和就業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于剛.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D].遼寧: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011
[2] 張彥麗.論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對專業設置的影響[J].教育與職業,2010
[3] 王柏.張云柏.試析普通高校專業設置與人才規格定位的調整與改革[J].現代大學教育,2014
[4] 史烽.經濟增長對區域就業總量及結構的空間影響差異分析[D].廣西.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2013
[5] 沈亞芳.張錦華.大學生就業的社會經濟影響與政策調整[D].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