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的內心也越來越浮躁,甚至產生一系列心理和精神問題。如何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保持一份內心的寧靜?學習中醫養心知識,可滋養心靈,養心則養生。
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惔虛無”,即保持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是調適情志。人的情志變化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客觀反應,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情志變化是人主體活動的外在表現,在正常情況下并不致病。但異常的情志變化,暴發性情志障礙可引發疾病。人不能無七情六欲,但要調控在適當生理范圍之內。
對于調節人的情志,《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作了較詳細論述,提出了“十莫兩勿”、“十二少”、“十二多”等。要求人們“莫強食、莫強酒、莫強舉重、莫憂愁、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懷忿恨,皆損壽命,若能不犯者,則得長生也,因為“多思則神殆,多食則志散,多余則志昏,多事則行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則榮衛失度,氣血妄行,喪生之本”。持續性情志失調,引起氣血失和及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所以,“善攝生者,長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這是養心的關鍵。古人在情志調適方面,用“莫”“勿”“少”“多”等概括,認為人的七情六欲過極足以使人致病而折壽。凡情志抑郁,煩躁不安。患得患失,多愁善感者,容易導致氣滯血瘀,暗耗陰液,損傷正氣,感邪患病。所以,要保持樂觀的情緒,開朗的性格,良好的涵養,開闊的胸懷,從而達到心地寬廣,情志暢達,順乎自然,防病健身,延年益壽,這也是養心長壽的重要因素。
以德養心
“積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中醫認為德高者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可見,道德修養不僅是品質的要求,更是養生的手段。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如參加義務勞動等,雖是小事,但也就實現了助人為樂,自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