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主要依賴其構成硬實力的
經濟元素。但不可否認,中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英國和美國分別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單極世界中保持著絕對的霸主地位,因此這兩個世紀也被稱為“英國的世紀”和“美國的世紀”。而未來是“中國的世紀”這一說法,也在國際社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
對此,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在《赫芬頓郵報》上發表了題為《兩極世界比一極或多極更有可能》的文章,認為:當今的世界正朝著中國和美國擔當世界兩極的方向發展。
中國的綜合國力上升并非全球現象
閻學通用克制的筆調分析了他眼中目前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水平:
即便中國在2049年以前實現了“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百年奮斗目標,美國也不一定會失去其超級大國地位。國際秩序是由兩大關鍵因素決定的:主要大國間的比較優勢和
戰略關系。從綜合國力來看,中國國力的各組成部分是不均衡的。
中國
經濟的影響力遍布世界,但是其政治和
文化影響力卻沒有在西太平洋地區生根。中國的軍事能力是綜合國力中較弱的一環。中國的綜合國力要趕超美國,遠比其
經濟趕超美國難得多,特別是在軍事領域趕超美國了。美國通過實戰來提升其軍事實力,而中國則主要通過演習。它們的區別就像企業高管和企業管理學家的區別一樣。
從“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主要依賴其構成硬實力的
經濟元素。但不可否認,中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看一看德國,不但明顯在歐洲事務中起到主導作用——它對非
經濟、地區外的事務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比如,德國總理默克爾上一次出訪日本時告誡日本首相安倍正視歷史,顯示出德國軟實力相較于日本的優勢地位。
從與大國間的
戰略關系來看,盡管中國與日本和美國都有
戰略上的沖突,但是相較于日本,它與法國和德國的關系比較好。在過去七年里,德國總理默克爾曾七次出訪中國,卻只去過日本一次。
盡管美國與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大國也有
戰略沖突,但是它與別國的
戰略關系比中國掌握的關系更巧妙。美國遵循結盟的原則,與它結盟的國家有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而中國奉行不結盟的政策,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俄羅斯構成合作伙伴關系。美國約有60個同盟國家,其中不包括中國;而中國只有58個合作伙伴,其中還包括美國。
閻學通還引用了美國
戰略學家約瑟夫 奈在他最近的文章《只有中國可以掣肘中國》中的說法:中國缺乏高質量的
戰略合作伙伴,體現出中國和美國在綜合國力上的差距。
政治力量是綜合國力的基礎
為什么中國
經濟增長放緩,但自從“十八”大以后,中國的綜合國力增長給外界的感受反而加快了?閻學通的文章認為,國防、
文化力量的增長是客觀原因,但中國仍然有其短板:
從2010年至2014年,中國的GDP增長呈現出放緩的趨勢。但是自2012年起,中國的綜合國力增長比以前快。“中國的軍事建設威脅美國的軍力”、“2015年將會是中國世紀開始的第一年”等投機挑釁的言論,體現出外界感受到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正在加速。
綜合國力=政治力量×(軍事力量+
經濟力量+
文化力量)。這個公式解釋了為何中國
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是綜合國力卻持續加速提升。反腐政策和積極的外交政策分別加強了國內和國外的政治力量。政治是操作性的力量,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過去三年里,國防力量的加速升級也是綜合國力迅速增長的原因之一。
中國
經濟的規模已經超過了美國
經濟規模的60%。它是否能持續高增長最終取決于它是否堅持
經濟開放的政治趨勢。印度在中國實行開放十年多以后才開始開放。它的
經濟增長加速也晚于中國十年多。因此,印度的開放程度及
經濟增長率低于中國。
長期開放的國家的國力比那些長期封閉的國家
健康。蘇聯解體以及中東的“顏色革命”是典型的例子。自1978年起,改革開放政策從多方面加速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它提升了中國人的行為規范,增強了企業競爭性,提高了政府的創新能力和共產黨修正錯誤的能力,為中國的自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盡管開放并不能保證中國能實現偉大復興,但是不開放的話一定實現不了。
兩極世界從東亞延伸至亞太
對于文章的主旨“兩極國際格局的可能性大于單極和多極格局”,作者也給出了比較詳實的說明:
在未來十年,除中國以外,沒有任何其他大國有可能縮小自身與美國之間的國力差距。美國的綜合國力高于且其增長快于俄羅斯、法國、德國、日本和巴西。它們之間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印度的綜合國力不到美國的八分之一,這兩國絕對實力間的差距也呈現擴大的趨勢。
中國的 綜合國力排名 世界第二,且只要它保持增長速度,就能保證其它國家與它的國力差距越來越大。中國很有可能會加速增長。其他國家與中美兩國的綜合國力的差距越來越大,意味著世界 兩極格局 正在悄然形成。
與主要大國間的
戰略關系變化的趨勢,比相關力量的變換趨勢要更加復雜。如今,東亞也有兩極化的趨勢。在安全防御上,已經顯現出中俄和美日關系日趨微妙的局面;在貿易上,美國和日本推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而中國支持區域全面
經濟伙伴關系(RCEP);中俄兩國領導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不包括美國和日本,而美國和日本拒絕參與中國發起的亞投行。
隨著 兩極格局 的顯現,東亞地區的中小國家在它們的安全
戰略里開始呈現出站隊的趨勢。東亞的 兩極格局 可能會延伸至整個亞太地區。澳大利亞選擇在
戰略上與美國和日本合作;巴西選擇與中國進行
戰略合作。
兩極化并不意味著冷戰將再次上演。上世紀的冷戰是基于三大基本情況:其中主要矛盾在于美蘇以核武器互相威懾且意識形態沖突,而冷戰是主要的競爭手段。而在核武器威懾持續存在的情況下,中美兩極化的核心矛盾圍繞的是國際規范,而不是意識形態,且競爭方式包括科技創新和與他國建立更多友好關系。
中美兩極化將推動國際秩序的變化。世界的重心將會從歐洲轉移至東亞。美國的全球統治地位將逐漸弱化,在國際規范中以歐洲為中心的標準將日益讓步于多元的標準。全球組織的減少和地區組織的增多將同時發生。兩極國際格局將建立什么,將成為國際政治中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