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消息, 韓國媒體近日報道稱,韓國正在加快3000噸級潛艇的服役進度,考慮建造航速更快、水下戰力更強的核潛艇。那么,韓國為什么要建造大噸位的常規潛艇呢,韓國又能否突破束縛推進核潛艇計劃?就相關話題,央廣軍事記者采訪了軍事專家杜文龍。
為戰略導彈找水上發射平臺
韓國已經擁有1200噸級和1800噸級的常規潛艇建造和維護經驗,并準備從2020年開始擁有國產的3000噸級常規潛艇,相關建造技術已經成熟。軍事專家杜文龍分析說,韓國之所以要建造3000噸級的大型潛艇,是想實現戰略導彈與潛艇的結合,提升水下打擊能力。
韓國之前已從德國引進了209和214兩種水下性能異常優異的潛艇,現在它之所以要發展大型新潛艇,主要是用戰略導彈跟潛艇實現組合。
韓國之前的潛艇雖然水下反潛、反艦作戰能力優異,但是發射水下導彈的能力嚴重不足,特別是排水量和內部空間方面非常有限。如果能夠用3000噸的艇和韓國的玄武-2A、B、C系列戰略導彈實現組合,就可以對自己的殺傷鏈系統起到強化作用。
目前,韓國對于朝鮮的所謂彈道導彈殺傷鏈系統,依托的是陸上平臺、陸上導彈,但是打擊點位相對少。如果在海上有潛射彈道導彈的打擊能力,這樣攻擊的點位,打擊的效果會提高。
韓國發展新一代的大排水量潛艇,并不是由于現在的潛艇傳統海戰能力不足,而是由于現有潛艇不具備在水下發射彈道導彈的技術潛力。這種新潛艇的出現,是強化水下打擊能力的一個重要信號,或者是標志。
與現有的潛艇相比,韓國海軍3000噸潛艇的排水量,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必須周期性地上浮至水面補充氧氣。
在杜文龍看來,韓國3000噸級大型潛艇,不僅具備彈道導彈的發射能力,而且將配備有先進的指揮系統。
除了排水量略大一點之外,3000噸級的潛艇還具備彈道導彈的發射能力。
目前,韓國彈道導彈技術還在美國嚴密監視和控制之下,不可能打得太遠,也不可能打得太多,雖然美國把彈道導彈射程已放寬到600到800(公里)。
這種潛艇今后在水下的續航時間,包括攜帶的能力,比之前的214和209要大得多。由于1800噸的常規艇在水下的續航時間有限,另外承載的數量也相對有限。彈道導彈這類武器裝備完全不可以加掛,傳統的反艦導彈、魚類像這種裝備則可以,但是外部尺寸,特別是需要垂直或者傾斜發射的彈道導彈,在傳統的潛艇上則無法構成。
所以3000噸的艇和韓國海軍結合之后,主要目標其實是在水下發動彈道導彈打擊能力。這種艇的指揮系統也可能形成一種所謂的水面、水下、空中聯合關系,所以從電子方面、排水量方面,特別是在彈道導彈技術方面,它和之前的常規艇會有比較大的優勢。
核潛艇計劃幾乎無法實現
韓國媒體稱,朝鮮成功發射潛射導彈后,韓國需要自己的核潛艇的呼聲,在國內日漸高漲。早在2003年,韓國政府曾制定建造核潛艇的計劃,卻因為違反朝鮮半島無核化相關規定,被迫中斷。杜文龍認為,韓國要想突破技術和法律的束縛,推進核潛艇計劃,幾乎是無法實現的。
韓國要想制造彈道導彈核潛艇,目前技術難題很大,法律上的障礙也很多。如果美國對它技術進行封鎖,韓國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制。
所以,今后韓國制造彈道導彈核潛艇有兩個障礙:一是美國必須要同意。現在看美國為了捆住韓國,正在向韓國提供所謂的核保護傘,在這種條件下,如果韓國在核方面有所突破,對于美國捆綁韓國高度不利,美國就很難松口。二是從彈道導彈技術來看,基本上是美國技術的韓國制造或者韓國改進,目前為了提高對韓國的捆綁能力和提高韓國對美國的依賴水平,在一些核心技術方面美國也堅決會說不。
從目前來看,韓國要想在短時間內具備彈道導彈核潛艇打擊能力,或者制造工藝,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韓國目前也是通過“喊冤叫屈”的方式,換得美國對它的各種保護,要想真正意義上實現核潛艇水下對導彈的發射,對韓國來講,這個門檻幾乎無法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