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喬雪峰)“如果城鄉一體化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經濟增速回到8%都是有可能的”,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執行會長、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近日表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7%沒有問題,其中最大的動力就是城鄉一體化,他還預測到2022年中國人均GDP有望達到12000美元,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這是鄭新立在“政策科學論壇——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研討會”上作出的表述。他認為,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對于激發農村發展的巨大潛力,克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實現到2020年全面小康的目標,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第二研究部主任劉森對此也表示了贊同,他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正面臨著需求不足、經濟下行、通貨緊縮等問題,重新聚焦農村改革,釋放城鄉一體化的巨大發展潛力,是克服經濟下行壓力的根本舉措,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徑。
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工市民化須同步推動
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也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鄉一體化”戰略,曾在多個場合對“城鄉一體化”戰略進行安排和詮釋。
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行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我們一定要抓緊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統籌城鄉關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要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均等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前提,目前城鄉居民權益的不平等,集中體現在財產權的不平等和戶籍制度上的不平等”,鄭新立表示,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工市民化這三件事必須同步推動,以此激發需求潛力,來拉動經濟的增長,從而縮小城鄉發展的差距。
此外,公共服務的落后也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鄭新立呼吁,政府要把農村作為公共服務投入的重點,通過城鄉人均公共財政支出的均等化,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盡快彌補農村公共服務投入的欠賬,應當把教育、醫療、交通、環保、養老作為農村公共服務發展的重點。
2022年我國將成高收入國家 人均GDP有望達12000美元
中共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鄭新立認為,“十三五”最大一件事是2020年要實現全面小康。圍繞這個目標,經濟需要保持一個適度較快的增長速度,特別是經濟增速均衡、城鄉差距縮小的硬指標一定要實現。
“我國還面臨需求不足以及通貨緊縮兩個問題,從已公布的數據看出,經濟下行態勢還沒有改變”,鄭新立表示,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克服上述困難的重要舉措,如果把城鄉一體化發展需求給激發出來,將產生出一系列重要城鄉建設需求,會激發廣大居民的消費需求,對克服通貨緊縮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鄭新立認為,從中期來看,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數據顯示,去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比為2.6:1,并且農村的收入差距很大,這也加大了我國在未來5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難度。“加快城鄉一體化,通過工業帶動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使廣大農民收入有較快的發展,使貧困地區面貌得以改善,是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性要求。”
鄭新立還指出,從長期來看,中國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能夠把持續健康發展的勢頭保持到2030年。他預測到2022年中國人均GDP有望達到12000美元,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到2030年人均GDP可達到17000美元,在2030年之前,中國經濟都處在中高速增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