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主持人要我給4位老師做一個總結或者點評,好象不大適合,應該是點贊,四位老師都是我很景仰的。一方面是現在時間的確太少了,我就只講幾句話。
我特別注意的是王凱老師,談到閱讀跟講故事,他完全從專業的經驗跟觀點,給我們說了許多可能被家長忽略的事情。很多很多媽媽經常向我提問,說孩子閱讀,晚上一本書,一本書,一直延續到睡覺的時候也不睡,還有的孩子不愿意聽故事。如果能夠從王凱老師的經驗中去糾正,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因為孩子要聽的故事,要閱讀的繪本,你怎么樣引起他深入的學習,剛才有一句話我專注了,閱讀故事發現世界。這很重要,所以,別聽完故事就完了,那不叫講故事,那叫聽故事。要在故事完了之后延續的那些活動更重要,這是今天王凱老師給我們點出來的最重要的幾句話。
其他的我不需要說什么,比如說彭博士,那都是專業,剛剛你們都看到,很專業,拿著手機拍,不需要我來說,我也沒資格說,因為我不是醫生。
我倒是要補充一下文怡老師剛才說的一句話,說不要期望爸爸介入月子階段或者是幼小階段。這個問題,這些年來有很多人在做研究,我這邊提出一個供大家參考,有一個概念叫做三頭視角,建立一個三頭視角的親子生活圈。說的是什么呢?如何讓爸爸跟小寶寶綁在一起,這很重要。這個概念是從胎教那邊引發出來的。當小寶寶大概是6、7個月胎動開始,我們必須假定,也必須讓大家相信,他是能夠有感覺的。你想想看為什么寶寶跟媽媽能夠親?因為他聽慣了聲音,習慣了動作,感情交流,在出生之前已經全部建立了。所如何讓爸爸也進入這個天地里去很重要。利用這個特點來宣導一個概念,這時候要爸爸來給寶寶說故事,天天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孩子將來長成什么樣,這就大有關系了。讓爸爸進入這個角色里去。當太太懷孕這個階段是夫妻感情最和諧的階段,也是最懂得體貼,所以媽媽提出來,爸爸肯定這樣做,天天問候一下寶寶,親親愛愛說幾句話,一個星期之后他就離不開寶寶了,天天都要來。這個一直延續下去到寶寶出生,不必三催四請才會趕到產房去,他會守在那邊等,不必說什么提醒他下班趕快回來,他天天會早點下班回家跟寶寶玩。
所以,這個概念能不能夠推動,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我跟很多年輕媽媽交流過,他們都覺得很可能、很有效,但是必須在事先有這個規劃,不是孩子出生以后才來想辦法,那是拉驢上樹,是做不到的,已經習慣成自然了。既然太太懷孕了,我就遲一點回家吧,沒事。坐月子就可以更遲回家,天天在外面交友。那也很正常,沒有人敢埋怨他。所以,觀念可以有新的探索,可以有新的改進。
另外,四位主講人講的一個事情,科學育兒很重要,一定要科學。每一個人在經驗中摸索出來的都是朝向科學的道路走。今天有一個不足的地方是,我說了不是付教授的不足,而是主辦單位的不足。比如說付教授的孩子年齡距離比較大,是不是應該再邀請一位兩個孩子是一歲到三歲之間的差別,那個才是今天面對的很多家長煩惱的問題,或者是雙胞胎,很多媽媽束手無策,天天抓狂,問我怎么辦,我說該怎么辦就怎么辦吧。為什么我這樣說,因為我也不知道怎么辦。以前我們的多胎、多兄弟姐妹很簡單,我本身七個兄弟姐妹,好像從來沒有問題,就那么自然長大了。我的感覺,多兄弟姐妹之間就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一定有老大,他就是領導,什么都聽他的,所以大家和和氣氣很好的。現在面對的問題是兩胎,而大家多沒有經驗,而希望接下來更多專家針對如何撫養兩個年齡比較接近的小寶寶之間,在這方面多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