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
授課老師:晏世樂
【課程目的】
幫助個人:科學規劃人生,實現人生夢想,幫助單位:造就單位精英,長期穩定發展。幫助個人認清未來發展方向,將個人價值實現和單位目標實現有效結合,最終實現個人和單位的雙贏發展。個人不再懷才不遇,不再缺乏歸屬感,單位不再擔心人才流失快、不穩定。
【授課方式】
課堂講授、案例分析、討論練習、游戲參與、心理測驗、互動體驗等。
【授課時間】
1—2天,6小時/天。
【授課對象】
所有職場人士,尤其是中高層管理人員。老板的職業生涯目標決定單位的發展目標。中高層管理人員的職業生涯目標決定單位發展目標能否實現。
【課程大綱】(課程大綱僅為課程部分內容綱要,具體內容見課程講義)
課前統一思想,確保培訓效果:學習為己、學樂精神、空杯思想、學以致用。
一、關于職業生涯規劃。
(一)職業生涯規劃定義。
(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案例】旅游攻略VS職業生涯規劃。耶魯大學跟蹤25年的調查。卡耐基、羅素。
1、確立人生方向。
2、激發前進動力。
3、增強職業競爭力。
4、經營美好人生。
(三)目標管理——目標重要性。
1、影響身心健康。【案例】雪盲癥、深圳四不青年。
2、影響人生!
沒有目標——半途而廢。目標堅定——開足馬力。【案例】費羅倫絲·柯德威克穿越卡塔林納海峽。
(四)職業生涯規劃的設計取向。
1、目標取向——人生目標分析。
我想往哪走?價值、理想、動機、興趣。
為自己活,不拿別人折磨自己。無條件接納、欣賞自己。【案例】爺孫和驢。技術——管理。公務員。宋徽宗趙佶
2、能力取向——與他人的優勢比較。
我能往哪走?學歷、技能、情商、性格、智慧。
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求短,智者難為謀;生才貴適用,慎勿多苛求。【案例】喬丹高爾夫。
3、機會取向——機會與挑戰分析。
我可以往哪走?組織環境、行業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
(五)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建議。
1、目標要分解。【案例】剝洋蔥法。
2、別對自己說不可能。【案例】尼克·胡哲,褚時健。
3、不要別人比,跟自己比!【案例】背景、天賦。
4、要為目標付出努力。
(1)外職業生涯、內職業生涯。【案例】走路聽書。俞敏洪。
(2)一開始的工作往往不如意。【案例】日本松下幸之助和記者。
二、如何對待工作——愛崗敬業。
(一)無論哪種職業,工作實質就是2個字:服務。【案例】《墨攻》劉德華、范冰冰,黃曉明講述《鹿鼎記》。
(二)不愛崗敬業:組織有損失,員工損失更大、更致命。
(三)薪水高低由誰決定:老板、員工還是市場?
(四)如何培養愛崗敬業的精神?
1、“假裝哲學”。假裝喜歡——訂出目標——努力實現——真地喜歡。
2、樹立危機意識,由危生愛。
3、心懷感恩,快樂工作。感恩激發工作熱情。
第一,何謂感恩。【案例】羅斯福失竊,吉米漫畫《我感恩》,相片《饑餓的孩子和禿鷲》,半杯牛奶。
第二,感恩好處。增強個人魅力,開啟成功大門、幸福大門。【案例】微軟副總裁史蒂文斯面試。
第三,如何感恩。一是真誠微笑、停止抱怨。【案例】《不抱怨的世界》。二是表達、報答。【案例】領導送藥。
第四,感恩對象。感恩父母:理解孝敬。感恩組織:奉獻敬業。感恩老板:忠誠正直。感恩同事:寬容互助。感恩好友的幫助、對手的磨難。【案例】親子教育。公職人員抱怨。網文——《朋友消失》。蝴蝶和蛹。
(五)愛崗敬業的要求。
1、忠誠組織。忠誠勝于能力。【案例】呂布。
第一,增強責任意識,維護組織信譽,保守商業秘密。【案例】生病請假,非議組織。
第二,老板心態。【案例】一張紙,洞房花燭夜。
2、積極進取。積極進取——超越上級期望——獲得機會。【案例】3個石匠的故事。
第一,執行力。不抵觸、不應付、不拖延、不推諉。想做一件事,會盡100%的努力。不想做一件事,會找100%的借口。【案例】商場如戰場。10箱水。溝通存在問題—確認、記錄領導交辦。督辦制度。
第二,自主性。
第三,思考性。【案例】要我干什么→我要干什么。2個以上答案,香水。
3、勤勞節儉。勤勞促進效率提高,節儉降低生產成本。【案例】周總理逝世聯合國紐約總部下半旗志哀。
4、熟悉業務、掌握技能。
5、開拓創新。“不創新,就死亡。”“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滿足顧客的需求。不會創新—學會借鑒。跟隨別人→引領同行。
6、樂于奉獻。【案例】海底撈“三無”謝英。
三、如何對待他人——團結協作。
(一)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案例】螞蟻和螃蟹。
1、決定個人前途。借助別人力量使自己成長。【案例】山雀與知更鳥,雁陣速度,蓋洛普公司調查數據,楚漢相爭。
2、實現雙贏或多贏。【案例】鱷魚和“牙簽鳥”,天堂和地獄的分粥故事。
(二)團結協作基礎: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1、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事業成功、家庭幸福。【案例】鄰居打翻水,牙膏引起的離婚。
2、人際交往關鍵——心好。口乃心之門戶。
(1)克服自私、自大。【案例】吸煙。
(2)培養愛心。老(幼)吾老(幼)以及人之老(幼)。
(3)培養喜悅心。【案例】周恩來和江青的區別。誤解“君子,不重則不威。”
(4)培養同理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最好做到:投其所好。至少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案例】豬、羊、牛。新疆——援助和羊肉串。男女區別。
(5)培養包容(寬容)心。接受對方水平和風俗習慣。
(6)培養欣賞心。使用尊稱,記住名字。
(7)培養贊美心。放棄挑剔、贊美別人,贊美技巧,贊美心和拍馬屁的區別。你看待別人的想法,將決定他后面的行為。【案例】達爾文赴宴。贊美誓言。
(8)培養關心。關心他人的需求和痛苦。【案例】紐約華爾道夫飯店。
3、人際交往基本要求。
(1)人際關系從自己做起。要“安人”必先“修己”,不修己則難以安人。
(2)積極主動。
第一,主動聯系。
第二,主動支援。【案例】王永慶賣米。
第三,主動反饋。【案例】地鐵4號線。
第四,隨時隨地、對象多樣。【案例】鄧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