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于“互聯網發展”的濃墨重彩,凸顯了互聯網在經濟結構轉型中的重要地位。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曾指出:“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對此,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李曉東表示:“互聯網+”是用一系列現代信息化的手段,包括互聯網的技術改造傳統的行業,使它能夠更好的去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整個客戶群。“互聯網+”更多地是一個融合和改造。
至此,“互聯網+”被廣泛關注,并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國內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網絡應用伸向了經濟發展的各個角落,大量新興企業借機迅速崛起,短短幾年就成長為行業翹楚。
同時,不可避免地,在互聯網浪潮沖擊下,傳統企業原有的市場份額不斷減少,商業模式、渠道、營銷、產品內容和業務服務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即便如李寧這樣的大企業也難逃厄運,2014年關店519家,出現大規模虧損。“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面臨著嚴峻的轉型問題,亟需再造新生。
傳統企業積重難返,如何搭上“互聯網“這趟快車,華麗變身?
馬化騰建議,應當從頂層設計層面制定國家的“互聯網+”發展戰略,推動“互聯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盡快出臺,促進互聯網與各產業融合創新,在技術、標準、政策等多個方面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充分對接。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雷軍認為:“‘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傳統企業如何轉型升級, “微時代”營銷機構創始人王孝一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十年互聯網創業經驗,多次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EMBA總裁班及大型企業授課,其所授課程《贏在互聯網思維》,讓企業家們掌握互聯網最為本質的思維體系,學會用互聯網時代的思考模式解決企業的發展問題。
王孝一老師用系統思考方式解讀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從戰略定位、商業模式、產品開發、品牌建設、經營管理五大模塊,通過專注思維、服務思維、產品思維、流量思維等十大思維二十大法則來指導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也因此被行業內冠以“互聯網思維導師”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