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是否已經嚴重影響中國的發展進程?3月29日,在中山大學舉辦的第四屆“嶺南論壇”上,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前所長賈康拋出了上述問題,并稱其為“中國居民收入的真問題”。
中國居民收入究竟是高是低,學術界并未達成共識。
賈康說,主流的觀點有兩種。
一是現在居民收入太低。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過程中,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存在著收入此增彼減的現象。目前政府、企業得到的收入部分明顯偏高,居民所得份額是偏低的。十年間,居民收入份額下降了約10個百分點,消費率很低。因此需要在擴大內需的同時提升居民消費所占的份額,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
二是居民收入并不低。因為中國居民灰色、黑色收入巨大,這些收入包括偷逃稅款等。按照學界普遍算法,假如這部分收入占GDP總額超過10%,以2014年全國GDP63.6萬億元計算,未統計的灰色、黑色收入超過6萬億元。若將這筆錢計入居民個人收入中,居民收入并不低。
賈康說,盡管這兩種觀點都是主流觀點,但究竟哪一個是對的,至今為止還沒有學者做出權威回應。
但中國貧富差距過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2003年為0.479,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這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數是0.469。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是0.3左右。
不過,這一數據多遭學者質疑,認為這一數據偏低,中國真實的基尼系數或遠遠高于官方數據。基尼系數接近0.5,已經是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意味著貧富差距較大。世界上基尼系數超過0.5的國家只有10%左右;主要發達國家的基尼系數一般都在0.24到0.36之間。
“在對中國收入分配進行細致觀察后,真問題是正面探討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擴大,規則紊亂,不公平等等,是否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中國的發展進程。”賈康說,居民收入分配中不同程度存在不公正機制、不合理規則問題,國家必須有效推進制度性的反腐倡廉,同時,要著力實施再分配制度建設,如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合理構建收入分配規則與秩序,解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