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產品在政府采購中,遇到的艱難險阻越來越多,而且這種趨勢還將加速,這一點,相信做進口產品代理的供應商都能夠強烈的感受出來。財庫〔2007〕119號文《政府采購進口產品管理辦法》第四條“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產品,確需采購進口產品的,實行審核管理?!爆F在已經成了所有進口產品進入政府采購市場的一個攔路虎。
但如果真的去走審核流程吧,不僅要花時間,還得編一個像樣的且能夠說服論證專家的理由,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在閣策老師的專業領域,大多數進口產品都有國內產品可以替代而且性價比更高。反過來,如果不走審核流程吧,就只有要么聽天由命,祈禱評標專家眼拙或高抬貴手(但實際上,大多數情況評審專家分分鐘就把標給廢了),要么想方設法規避、繞開這一障礙,就閣策老師的觀察,大致有三類規避路數:
路數一:制造商真規避
這種規避策略利用的是財辦庫﹝2008﹞248號文《關于政府采購進口產品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的第二條“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區、綜合保稅區等區域,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凡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企業生產或加工(包括從境外進口料件)銷往境內其他地區的產品,不作為政府采購項下進口產品?!?/p>
最簡單的方法是,外國制造商把零配件進口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再做組裝,這樣,進口產品就變成國產產品了。這種規避措施的有效性倒是沒的說,但依閣策老師的直覺,真正會這么操作的制造商應該不會很多,在哪里設生產基地對于制造商特別是大制造商而言,都是有通盤考慮和整體布局的,不可能為了應對政府采購,就把工廠遷來遷去。除非是剛準備進中國,對相關政策又吃的很透,且直奔政府采購生意而來的外國制造商,他們這么操作倒是有可能的。所以,現實中,更多的應該是制造商假規避。
路數二:制造商假規避
假規避就是外國制造商掛羊頭賣狗肉,他們的高端產品生產基地仍然在國外,進口到中國鏡內仍然要過海關報稅,但他們找到境內的為他們代工低端產品的生產廠,開具一張生產地證明,以證明自己的產品產自境內,這種自我聲明式材料,是可以通過順利通過評審的,因為評審專家是不承擔投標書中的材料真偽性檢查責任的,更沒有辦法判斷這個代工廠是只代工低端產品還是代工全線產品,所以只能認定有效。
但這種做法有很大的風險性,一旦投標的是高端產品,這種做法就涉嫌提供虛假材料了,假如不幸東窗事發,可能連供應商帶制造商都會一起上政府采購的黑名單。出來混總有一天要還的,所以,在此奉勸一句,慎用這種渾水摸魚的招數。
路數三:利用地方政策規避
前文已經說過,不是所有的采購人向上級部門及財政部門申請采購進口產品時都會獲得通過的,例如:采購人想采購的進口產品已經有同類的更高性價比的國內產品可以替代時,這種申請就很容易被專家拒絕。于是,就有地方財政部門秘密幫助這類采購人渡過難關,可惜的是,很多供應商悟性不夠(或者說政治敏感性不足),看不見這個絕色通道。
《上海市財政局關于轉發《財政部關于政府采購進口產品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的通知》第二條“對于工程項目或系統集成項目中,如按包件拆分后,進口產品或設備屬于一項獨立的采購內容的,應納入采購進口產品審核管理范圍。如在一個工程項目中,其中的電梯需要采購進口產品,采購人或采購代理機構對項目進行拆包,將其中涉及的電梯單獨作為一個包件采購的,即應按照規定對進口電梯進行審核?!?/p>
聰明的供應商很快就理解了這其中的含義(由于比較敏感,在此只能意會,你懂的),利用好這個地方政策就可以有效繞開采購進口產品必須向上申請的障礙。美中不足的是地方政策存在地域限制,且一旦被投訴上去,財政部有可能會判采購無效,因為地方政策與中央政策有沖突時,肯定以中央為大,但好在這么被投訴的概率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