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和全面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中國
經濟新舊常態過渡關鍵年。
2015年兩會前,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侯云春做客大公網兩會特別報道“大公訪談”時表示,要注意風險的防范和管控,尤其是
金融風險。
侯云春表示,這些風險在
經濟速度發展快的時候容易被掩蓋,但在
經濟增速下來之后這些矛盾就容易暴露出來,并引發一系列的
經濟問題以及社會問題。
如何把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使得風險不演變為系統的全局的風險,這就涉及到結構調整問題、民生改善問題以及發展動力轉換問題,這都是新舊常態轉換期需要特別注意和特別下功夫解決的問題。看到問題的同時,侯云春指出在
經濟結構調整方面亦不乏可喜變化。
據悉,2013中國
經濟“年報”最大亮點并不在于國內
生產總值(GDP)增速保持穩定,而是第三產業在2013年GDP中占比提高到46.1%,第一次超過了第二產業。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
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去年,在
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據官方統計,2013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310萬人。
在社會債務方面,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9月社會債務總額上升至國內
生產總值的220%(2013年年底為國內
生產總值的208%)。對此,侯云春認為,這些債務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而國家債務情況總的來講還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在談及會不會爆發大的
金融危機時,侯云春認為,一方面我們確實要防范和化解風險,特別是
金融風險。“這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繼續穩健貨幣政策,既不松也不緊。”侯云春表示,放的太松,就容易使我們的
經濟再回到粗放型,高增長的舊軌道上去;收的過緊,也有問題。
侯云春認為,一方面,我們有必要創造一個讓企業能夠主動進行結構調整的倒逼的環境;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收的太緊,造成一部分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就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及時地化解、控制住。不要讓個別的、局部的一些風險,演化成全局的、系統性的風險。”侯云春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