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兩則小消息,都是關于微信公眾號的,微信公號運營者可以關注一下:1、微信公眾號即將推出頂部位置廣告,計劃在農歷新年前會上線。你們現在看到很多公眾號文章頁底部“推廣”字樣(下面是圖片廣告),就是說騰訊在春節前你可能會在公眾號的頂部也看到廣告了,這對微信大號的運營者來說是個利好,廣告曝光率、點擊量將大幅提升。
2、微信公眾號即將推出“原創”標識,供公眾號運營者申請添加。原創的文章會在標題下方出現“©原創”的標簽。更方便讀者識別原創內容,目前正在測試。堅持發原創內容的老妖當然是要對這個舉措點個贊了。
互聯網之于企業乃至整個商業社會,必將成為顛覆性的載體、媒介和工具。這個觀點正在被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所印證:一個個基于互聯網的電商“超級大店”、“超級平臺”、“精準市場”正在誕生。但這些“成功”相對于中國不計其數的民營企業而言,只是桑海一粟;還有不少曾經是市場經濟弄潮兒的傳統企業,在面臨互聯網時代創新的商業模式和運營手段的雙重挑戰時,顯得那么力不從心。
作為一名電商行業的先行者,常常接觸到想轉型的傳統企業。大量接觸之后發現,傳統企業正集體爆發互聯網焦慮癥,曾被奉為“做得比別人早,做得比別人好,投入比別人多,規模比別人大”似乎也不如從前那么有效了:如今信息被高度對稱,所謂“做得早”的“一馬當先”可以瞬間變成“萬馬奔騰”;技術很容易被發現和復制,所謂“做得好”的“一夫當關”可以瞬間變成“形同虛設”;投入和規模,想想柯達、諾基亞和摩托羅拉,誰還敢輕易說自己“大”?
許多傳統企業的經營者認為面對風起云涌的互聯網,不但三觀被毀,而且連對手是誰都無法預料。更糟的是,當我們看懂了互聯網的價值,紛紛試水尋找互聯網化、電商化的轉型路徑時,卻發現已經做不到了!可是做不到仍然要做,于是,病急了的傳統企業開始犯懶想走捷徑,開始亂投醫。
亂投醫現象1:難述病情,求醫無門
一次公開課之后,一堆傳統企業的老總們感覺課上講的問題都是他們的問題,課上講的案例他們絕大多數都沒關注過更別說學習分析了,可課上講的手段路徑他們就像小學生在聽大學生的課,說只知道這些東西應該很好。我問,那你們覺得自己的企業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有什么問題呢?他們只有一句話:感覺哪兒都是問題,就是不舒服,就是著急,就是沒辦法,反正就是生意越來越難做了,錢越來越難賺了…
總 結:
企業老總是企業管理的最源頭。老總都看不清形勢,說不清問題,找不對方向,你還指望別人替你拿主意嗎?別人出給你的方案你有能力作判斷嗎?20年前,企業老總熱衷于MBA、EMBA,因為那里可以有最新的管理經驗,可以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10年前,企業老總熱衷于各種培訓,以為圈子是王道,內訓是法寶,可以讓自己外有信息、渠道,內可優技、留心!首先肯定企業家們都是勤奮好學吃苦耐勞的,而且應該說這些辦法都曾經取得過不小的收獲,并且依然發揮著其應有的作用。總覺得“學錯”沒關系,“錯誤得學”就出問題了。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今天,那些70后、80后、90后是網絡消費的主力。我們要做的是放下曾經的經驗,倒過來去拜那些在互聯網上已經干出名堂的“小老弟”們為師,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該放棄什么。
亂投醫現象2:自降身價,甘做代工
繼續以上述企業老總為例,聊了半天,發現他們的企業內部管理各方面還是真心不錯的,就是適應不了互聯網環境下那種“重需求、重客戶”,“泛市場、泛競爭”的逆向思維,繼續吊在“精研發、精生產”的傳統思路上,因此陷入了不懂市場、不懂需求,有競爭意識沒競爭手段,有市場知名度沒成本優勢的境遇。于是有老總這樣說:我們這里有產品,你來負責幫我們銷,只要保證我們的基本利潤,剩下的都給你。
總 結:
我聽到這樣的話很多次,說明這種現象非常普遍,雖然說這算是一個辦法,但要請老總們注意:原來的公司是一個有品牌有渠道有銷售的一個完整公司,現在你把這個公司的銷售寄托在一個外包團隊身上,這個決策對公司負責嗎?這么做的目的是清庫存,還是求發展?如果只是想清庫存的,那就灑貨吧——賤賣誰不會呀?可問題是,庫存賤賣了之后又如何?你的品牌、你的渠道、你的公司、何去何從?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如果弄不好,隨著這一輪“灑貨”,不經意間就把自己辛辛苦苦建起來的品牌、渠道一起給“灑”了,而公司則成了OEM代工廠(甚至有一天別人做得比你更好時,你的公司就結束了)。在OEM代工廠都在努力樹品牌擴利潤的時候,你其實選了一條倒退的路。所以這種營銷外包的策略,一定要三思。
亂投醫現象3:東施效顰,血本無歸
說到OEM,有許多給天貓京東商家提供貨源的企業,眼看著自己的產品以一個出廠價格給到了商家,商家一轉手就是年銷量上億,就開始心動了。覺得自己既然可以生產出那么多貨,就能賣掉那么多貨。于是開始自己投資做電商,請了幾個人,開了個天貓店,買了流量做了投放??墒?,半年不到的時間,貨沒賣出多少,反而少則200萬元,多至上千萬元,就“燒”沒了,更別談品牌了。我當時問了這位老總幾個問題:
1)產品是你研發的還是商家來樣訂制的?(答:來樣訂制)
2)你了解過同類產品/商家在天貓的銷售情況沒有?(答:沒有)
3)你請的人是專業的還是自己廠里組了個團隊?(答:廠里團隊)
4)你覺得你的天貓店面和采購你產品的商家的天貓店面,哪個更好?(答:人家的)
5)你買流量做投放,是如何來決策金額、渠道、時間、關鍵詞等等的呢?(答:……)
總 結:
這種心態可以理解,OEM自己做電商成功的案例也不少,但歸根結底是作為傳統企業最擅長的是什么?換句不客氣的話說,除了最擅長的,還能還能做什么?在我看來這位老總的廠最擅長的就是生產,沒有研發能力,不了解市場需求(甚至不做市場調研),沒有電商人才,明知自己就不如那個客戶,還非要盲目砸錢去效仿,連流量、投放的決策都沒搞明白,怎么玩電商游戲呢?說到底,傳統企業轉型,從根本上講是要基因進化,先要思維換血。在暫時還沒有這些條件的情況下,企業可以主動深入去參與已經有結果的電商企業,進行經營合作,比如出少量錢占少量股去跟電商企業一起投資一個產品、品牌或者項目,成為合伙人,然后跟著學,跟著做?;ヂ摼W轉型要快要果斷,同時也需要時間沉淀,關鍵是要向有結果的人學習,甚至一起干。
亂投醫現象4:品牌情懷,游俠心態
一個曾經在傳統行業知名品牌公司從業了十幾年的高級職業經理人,看朋友這些年做電商風風火火,一年多銷售額就上億了,自己也出來創業干了電商。起初召集了一個有同樣夢想的運營、推廣、設計、產品全套團隊,打算創一個百年品牌。夢想不可謂不大,勇氣不可謂不嘉。頭半年里,一條又一條讓人振奮的消息接踵而至,產品供應談妥、資質認證談妥、網站上線、SKU超過300個、推廣點擊單次做到幾分錢、月銷售額過百萬……好像一切的一切都在順利進展??捎职肽赀^去了,每個月的報表卻始終停留在已有水平。要知道,電商是以全國乃至全球互聯網用戶為市場的,可不像實體店僅覆蓋周邊幾平方公里。所以,在電商界如果說一個月的銷售額停留在百萬水平,是遠沒有達到預期的。于是決策人夜夜著急,運營部門天天發愁,設計部聲稱才思枯竭,團隊開始懷疑自己的產品,一種焦灼憂慮彌漫在公司中…
總 結:
當這位創業者告訴我這種情況后,我首先肯定了這種精神和情懷。但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電商,都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不要受“賺快錢”的影響?;ヂ摼W快速迭代的性質其實對企業跨越瓶頸的要求更高,因為瓶頸將會成為常態,而“賺快錢”只是互聯網初期的一個泡沫,很快將不復存在。在這里有兩個藥方供大家參考:a.保守療法:放平心態,慢慢培養市場,運用各種線上線下的手段,培育起屬于自己品牌的市場,這需要時間和投入。b.積極療法:尋找同行業或者同類產品的電商商友,壯大整體隊伍的同時搭集體的快車,共同做大。
傳統企業在電商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遠不止這些,這只是傳統企業“觸電”過程中的典型癥狀。歸結起來的建議有:
1)不恥“下”問,勇于且善于向年輕人學習,甚至給年輕人充分的舞臺,就像當年我們的上一代勇于給我們發揮的空間一樣;
2) 充分運用已有的智慧,尋找可以合作的客戶共享、渠道共享、成本共享甚至利潤共享的電商合作者,讓利共贏卻不失品牌;
3) 尋找有結果的人,成為他們的“合伙人”,在共同經營中得到成長,逐漸轉型;
4) 尋找同行業或者同類產品的電商商友,抱團同贏,渡己必先渡人;
5) 選擇性參加務實的電商培訓,努力實現傳統經營思維向互聯網思維轉變。
過年老妖給您送禮啦!
感謝很多朋友對老妖一直以來的支持,過年了,送份禮物反饋給各位朋友。即日起,關注老妖公眾號,針對公眾號的粉絲,回復“送書”,即有機會獲得老妖親筆簽名《電商時代傳統企業O2O之道》一本,老妖會每周抽取一名回復的朋友!
備注:
1)麻煩大家一起轉發出去,讓智慧傳遞,老妖深表感謝!
2)每次公布完統一快遞到大家手上,幸運的朋友請將個人信息發送到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