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從內部打破,是生命;從外部打破,則是食物!
在手機品牌白熱化競爭,運營商補貼縮減的大環境下,傳統社會型手機連鎖渠道面臨著內外多重壓力,一方面,直營、直供渠道客戶消化,電商銷量上漲,家電連鎖持續搶食等等多渠道分搶市場;另一方面,商品價格無明顯優勢,房租、人工等成本卻在不斷增高,手機利潤正在被壓縮,真是有苦難言。
在“互聯網+”風起云涌之時,萬企在思考轉型升級,我們企業怎樣應用“互聯網+”,手機連鎖渠道亦不例外。前些日子,筆者和天津某家大型手機連鎖機構的楊總聊天時,更是真切感受其轉型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這是對的……
近日,政府又發出了“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和鼓勵,你手機連鎖究竟應該如何尋求突破?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孫彥良從新維度切入,將“客戶、定位、渠道、商品、服務、配送、數據和團隊”等八個方面與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手機連鎖店的“跨界創新”。
一、客戶多樣選擇
作為智能商品之一,手機更新換代越來越快,而手機使用周期越來越短,用戶更新頻次也越來越高,用戶選購的渠道也越來越豐富……
1、線下實體店:用戶想買手機的話,走進實體店,可以試手機,貼膜,買配件,喜不喜歡,馬上就有直觀體驗,手機有問題就可以迅速調換,維修服務及時保障,這些優勢純電商是無法比擬的,但價格稍高,貨品有限等成為其軟肋。
2、第三方平臺:雖說,第三方平臺電商已為用戶留下了“品類豐富、價格可能便宜、對比簡單、方便挑選”等心理印象和優勢,但是無法試用體驗,下定后還需要一些時間等待,若是在手機突然壞掉情況下,就無法應急啦(筆者上周剛剛經歷)!
3、官方的商城:品牌官網除了品牌宣傳、產品信息、新品預告、上市預售甚至是定制之外,在市場價格浮動不大情況下,同樣,具有強大的電商功能,用戶最可信的選擇之一,但必需權衡市場體系和價格體制,造成價格靈活性不夠。
因渠道選擇的多樣化,用戶心理和行為變化,手機連鎖渠道應該緊密把握潛在、意向和準客戶的最新動向,為大家提供留下來的理由,而非去充當純粹的線下“體驗店”,店內體驗,他處購買。
請思考一下:除了購買手機、配件或服務之外,客戶憑什么還會到店?多久才會到店?客商關系的黏性夠不夠強?用戶是否再次購買?是真實想法,還只是渠道商的一方情愿?!
如何縮減消費周期,提高到店率,根據客戶消費及相關需求,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一定程度上來講,手機消費特性是相對固定化,無法大幅調整適配。
二、渠道重新定位設計
在未來生活中,智能手機只是智能品類其中之一而已,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等也將很快走入每個家庭,不再局限于B2C的運營范疇,B2F(BusinessTo Family)、C2B(Custom To Business)或將成為大家關心和關注的領域。
以用戶為中心,充分發揮渠道的使命,手機連鎖渠道完全可以不再只是局限于手機及縱向業務的延伸挖掘和深度開發,應敢于突破傳統,橫向跨界創新。
從“手機零售店”到“智能生活館”,逐漸引入“平臺化思維”,新增“智能化產品及其服務”,打造熱愛智能生活的用戶社群,特別是區位優勢明顯的手機連鎖渠道(不妨稱為“智能連鎖渠道”),整合更多上游資源,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三、渠道立體模式構建
手機連鎖渠道大部分均為傳統經銷或代銷,資金占壓較大,在腹背受敵,八面埋伏下,單靠線下店壓力委實不小,也不太適應未來的競爭態勢。
在渠道重新定位之后,應新增“官網、微博、微信和微社區“線上交互入口,與傳統電商相比,智能連鎖渠道區位優勢,客商交互更便捷,有利解決最后1公里問題,渠道能夠隨時隨地籠絡,并黏住更多層面的客戶,即使客戶不到店也可以了解到最新店內最新動態,且能保持親密聯絡。
四、產品體系跨界擴展
在“互聯網+“時代,渠道的定位在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創造用戶新需求,同為智能產品,僅為手機及相關服務無法解決用戶消費相對低頻的現狀。
若從用戶個體擴展到家庭消費上,那么,智能消費得就不是單單的手機啦!從“無線路由器、電視盒子、智能插座、智能電視、智能空調、智能冰箱、智能燈具、智能安防、智能窗簾”等智能家居到“智能手表、智能眼鏡、智能健康“等穿戴設備,均可以列入”智能生活館”中。
當然了,受限于場所,店內所設展區、展柜、展位、堆頭、掛壁等可以多樣立體式陳列或靈活交互試用,注重“標準與創新”相結合,同樣講求智能化,為用戶創造差異化體驗,從而,不斷地塑造渠道的品牌個性。
五、智能生活服務體系
作為智能連鎖渠道,一般為經銷服務模式,智能化產品也不例外,勢必會涉及售前營銷(如:體驗和預售)、售中助銷(如:專業講解和推銷)和售后服務(如:配件、安裝、維修和保養)。
無論是品牌授權、還是分銷,逐漸構建連鎖渠道獨有的服務體系,或上門,或到店,為你的用戶解決在安裝使用過程中所遇的一系列問題,小修小調,渠道解決,大修退貨或調換,轉交廠方,力推店面成為品牌商的重要樞紐和實體入口。
六、三方或者自建配送
在轉型過程中,傳統連鎖渠道注重從線上平臺引入更多客戶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店面多,覆蓋面廣的優勢,就近發貨或提供售后服務,還要考慮倉儲中心是否可以再次利用,降低成本,提高商業實效。
在“互聯網+”落地過程中,初期,可直接利用第三方快遞解決配送和驗收問題,中后期,在經營品類豐富、送貨量可觀情況下,部分智能商品可能會涉及到定制、安裝或維修,自建“物流+售后”一體化綜合服務體系應為必然。
在升級之后,智能連鎖渠道統一收單,就近配貨、統一包裝、同城配送到驗貨簽收,爭取在24小時內完成,如此這般,更能體現線下渠道的區位優勢。
七、渠道一體化大數據
智能連鎖渠道鑒于線上和線下多維渠道的經營,不同入口的用戶信息、消費行為、進銷存和財務結算數據松散,不便于整體經營分析,更談不上科學性管理,長期來看,必需統一化數據接口,在時間上,這只是遲早的事。
不僅如此,智能連鎖渠道除了電商功能之外,在店內,建立多觸點,多設備,多交互,多體驗等用戶數據收集、儲存、整理、跟蹤記錄和統計分析,構建立體式創新數據模型和數據庫,逐步打造成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生活體驗館,。
掌握數據有利于研究客戶心理、消費行為和預測需求,進而,智能連鎖渠道將準確推出行之有效的新品、價格策略和新型服務,這是純電商或者是品牌直營所無法輕易獲取的競爭優勢。
八、升級為智能化團隊
在舉國上下眾人推行“互聯網+”落地大勢下,手機連鎖渠道成功升級勢必需要匹配對應轉型中的團隊,杜絕經驗主義,從一把手開始覺醒,再到管理層,乃至一線營業和服務人員、營銷推廣和運營人員,大家主動尋求創新和突破,并能夠較好落地執行。
人生如逆水行舟,企業更不例外,在市場競爭中,難有常勝將軍,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結合,團隊從互聯網思維和方法論、商業模式設計、全渠道營銷等等角度選擇參與專業培訓,加之堅持自學領悟,力求盡快彌補落下的功課,期間,過程可能會比較辛苦,甚至是煎熬,但卻是企業轉型升級中的必經之路。
不管企業主、職業經理人,還是一線人員,若不想被淘汰,就應自我優化!
企業從內部主動革新突破,更多得是代表著新生命力,謀求自成長,若從外部受攻擊,被迫應戰,那么,就可能意味著淪陷,成為對手的盤中餐。
手機連鎖渠道不會被取代,但不代表你還存在……警醒起來,加油吧!
PS:從宏觀觀察,“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機遇,蘇寧一定程度上為手機連鎖渠道提供轉型升級的好榜樣。天貓、京東在電商方面雖走在了前面,而作為后起之秀蘇寧易購,從蘇寧電器到蘇寧云商,典型的連鎖零售渠道向綜合型的智能連鎖渠道轉型升級,蘇寧正孕育著厚積薄發的能量,以筆者個人觀點,與純電商或整合式O2O相比,其更具可持續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