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楓,陳曉楓講師,陳曉楓聯系方式,陳曉楓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中國著名的領導藝術專家
    49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陳曉楓:陳曉楓:從辛亥之殷鑒到“三寶”
    2016-03-18 1684

    【摘要】一次革命之后的政治體制建設,應該有效回應革命之前各種危機的挑戰。辛亥革命因首義倉促,未能回應晚清社會的政治危機,之后的國民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則直接借鑒了辛亥革命以來的經驗教訓,依從中國的政治文化,接受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指導,找到了中國革命和政權建設中政黨建設、武裝力量與民主形式的制度連接。這種政治體制的關鍵要素,被概括為“三寶”。


      【關鍵詞】辛亥遺訓;政權體制;權威正當性;三寶


      辛亥革命在結果上最終歸于失敗,這對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政治精英而言,應是一個共識。孫中山先生在籌備和召開國民黨“一大”期間,曾反復解說辛亥革命以及之后國民革命屢敗屢戰的教訓[1],則直接說:“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1}先賢們所說的“失敗”,都是指辛亥首義成功之后,建設近現代民主國家的目的卻遠還沒有實現,辛亥革命并沒有一蹴而就地在政權更替中,完成民主國家的建設。如果按照哈羅德·J.伯爾曼在《法律與革命》中所闡述的“革命”的標準,成功的革命意味著創新的秩序與社會秩序整合{2},那么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在辛亥首義之后,還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這個歷程因為“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理論的傳入[2],而發生了重要轉折。中國的先進人群,立足于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歸納中國傳統政制的文化精萃,運用“馬—列”主義的理論,解答了在中國建設新型民主國家的問題,這一解答被歸納為“三寶”{3}。它既包括了辛亥革命之殷鑒的啟示,也回應了辛亥革命歸于失敗的教訓。它分別指政治體制結構中的三個要素:權威核心、武裝力量和民主形式。


      一、核心權威的確立


      中國古代政權的權威,通常被認為來自于“大道”。“大道”綜括了天、地、人類社會,周而復始,四季循環地運行。政權的正當性表現為統治者以德配天命,從而獲有天下。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所面臨的最嚴重的權力聚散危機,就是權威正當性證明的危機;而建立新型的政治體制,實現傳統領袖向現代化領袖的類型轉移,是國家現代化的普遍法則{4}。按照這個法則,在一個時期內,中國人片面地總結了日本國制憲強國的經驗,將“君權神授”轉變為“人民認同”的權力機制,簡單地理解為強力制憲,制憲成為各種政治勢力證明其權力正當性的救命神符。排滿制憲、黨人制憲、軍閥制憲,1911年至1928年,憲法憲草多達十余部,甚至有曹錕這樣的軍閥,通過賄買賄選,也要制定一部《中華民國憲法》,以證明自身權威的正當性。但是這些政權都極為短祚,旋踵即寂滅,正當性及合法權威,始終未獲得民眾的認同。


      在這些制憲實踐中,中國先后嘗試了參議院控權的內閣制,總統集權制,二元總統制等多種制度構建,但是這些體制的正當性從何而來,則成了統治者束手無策的困苦。與此相適應,科學技術的價值,從清末的物器層面而迅速上升到社會價值的本體層面,同時結合了中國固有的一元致思的思維模式,迅速地本土化、普遍化。原本作為工具理性的科學技術,演變為判斷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標準,使社會規范完全脫離開了序位評價,政治運行變化成為單一的軍閥角逐。


      皇帝、軍閥首領、軍閥集團,都不能成為正當權威的主體,那么由誰來獲得核心權威的正當性呢?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5},“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6}。當然,這個“結論”在指導之伊始,還只是選擇走向俄國革命道路,與政治權威獲得正當性的探索,關系還并不明晰。隨著中共三大做出參與國民黨改組的決議{7},中共參與到孫中山“以俄為師”的制度建設之中,通過共產國際代表對國民黨改組工作的指導,中國也展開了布爾什維克的黨建工作,建立起革命組織中的先鋒力量。


      建黨過程,首先在理論上,來自于列寧主義。列寧強調了要用先進的理論武裝“先進的工人政黨”,黨內實行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嚴格的紀律性,同時建設“工人民主制”。在政黨與政權的關系問題上,列寧強調了黨的領導地位,“我們就是堅持黨專政,而且我們決不離開這個營地”{8}(當時蘇維埃政權實際實行多黨聯合)。這些理論充分地體現了列寧主張構建先進的政黨組織,來作為權威核心的思想。其次,黨建工作的完善,在實踐上又是純粹的中國經驗。中國自清末開黨禁以來,各種政黨頻現奇觀:有以門牌號碼為黨名稱者,也有以黨員人數為黨之名稱者(例如北京白石橋五十七人黨);所有的政黨政綱相同,且沒有組織原則和紀律,“黨員無行”成為當時輿論批評議員的一大罪狀{9}。這種情況,直至蘇俄代表指導國民黨改組之時,在國民黨組織內,仍然十分嚴重:蘇俄代表致信廖仲愷,直陳國民黨的諸多弊端,如沒有明確的黨綱,沒有完整的組織體系,從不展開代表大會或代表會議,黨員違反黨義的現象司空見慣等等{10}之后的蘇俄代表鮑羅廷,也指出了同樣的問題,并且建議:“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地方軍閥建立軍事聯盟上,而要放在全國性的政黨上。” {11}國民黨一大通過接受蘇俄顧問的指導,接受列寧的建黨理論,在員的大力協助下,終于建設成為一個全國性的行動型政黨,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推進了各項工作順利開展,顯示了其獲有正當性的廣泛的感召力量。


      中國在接受列寧主義理論指導的同時,也接受蘇俄顧問的指導,于參與國民黨改組的工作中,汲取了完善一個先進政黨組織工作的有益經驗。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理論上解決了民族革命的性質認識,立足國情制定黨綱;組織上從基層組織建設開始,完成體系內動員的組織構建等各項建黨問題。黨在完成民族獨立革命工作的同時,完成“徹底三民主義的”民主革命任務。資產階級革命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以及黨的宗旨體現于黨的行動綱領,表達關心工農群眾利益的價值取向等各項黨建工作中,從建黨伊始,就充分表現出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用于指導革命行動的馬列主義理論,則顯示出對中國革命進程的強大解釋力,黨內建設從黨的三大到延安整風為止,則構建了以民主集中制為原則,以“四個服從”為紀律的組織規則體系,使中共在政權建設的制度架構中,處于核心力量和領導者的地位。


      在立憲主義的憲法原理中,權威核心的正當性獲得,是以制憲權為樞紐機制,以制憲程序為必要條件來完成的。但中國近代以來的現實證明,袁世凱制過憲,段祺瑞制過憲,晚清朝廷、國民黨政權,都發動過制憲活動,完成過制憲程序,然而這些政權和控制制憲過程的政黨,最終還是被人民摒棄了。這一歷史事實證明,建設一個先進的政黨(包括指導思想、階級屬性、價值取向、行動綱領和嚴密組織),領導工農民眾為獲取自身利益,而奪取和建設政權,才是政治集團獲得正當性權威和政權合法性的基本方法和唯一路徑。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規定:“以主席為領袖的中國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這一社會主義憲制模式中的特征,直接回應了辛亥革命中,權威如何獲得民眾認同的正當性問題,也最終獲得了中國革命和國家建設歷史的充分證明。


      二、統帥武裝力量


      軍事力量在中國傳統政治中,具有非常獨特的地位。它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東亞其他諸國。早在夏商之際,就有所謂“專伐伯有”的禮制{1“},授有專伐權的伯國,后因軍事力量的壯大而伐有天下。商湯伐桀,周武伐紂,周公東征,莫不如此。此后,無論是募兵、府兵、世兵,還是八旗兵,武裝力量的支持,通常并不以民眾的政治認同為前提,軍閥以獨立的利益而支配國家{13}。在辛亥革命之際,武昌新軍在革命黨人的長期工作后,發動了武裝起義。但是隨后,國內戰爭的結果就是“武人干政”,北洋系控制北京政權歷十余年。孫中山聯絡會黨,聯系西南軍閥,屢遭拋棄,深受重創。在“孫逸仙博士訪問團”訪蘇之后,國民革命才找到了以黨來領導軍隊的工作原則,而因參與領導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故在建軍之初,就強調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由革命的政黨來統帥武裝力量,實際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問題:革命的形式是武裝斗爭還是非武裝斗爭的其他形式;武裝力量是隸屬于國家還是由政黨領導;政黨對武裝力量的領導采取何種組織制度。


      中國近代以來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是從非武裝斗爭的形式開始的。最初追逐立憲救國的斗爭,采取了詔令變法的形式,即戊戌變法,隨即被控制軍權的保守勢力所鎮壓;之后發生的立憲運動,則采取了請愿示威,群體表達憲法訴愿的形式,立憲運動也因清廷的禁令和追緝而消亡。在民國建立之后,民元年間制《天壇憲草》期間,和制《民國憲草》期間,即在一個具體的革命階段之內創制憲法規范,通過合法斗爭從根本上改變政權權力的歸屬,改變權力結構的努力,都因軍警驅散、通令追緝等暴力強制的原因,而最終消弭。1905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從推動合法斗爭的立場,轉向武力排滿{14},而中國人在建黨之初,則從列寧主義理論中,接受了武裝革命的結論,后又參與國民黨改組,推動武力北伐的進程。


      決定了武裝斗爭的形式,并不等于解決了武裝斗爭力量的統帥問題。對此,國民革命中的經驗教訓,給了中國人深刻的啟迪。孫中山先生選擇武力排滿之后,為找不到革命的力量而痛苦。他歷經了依靠幫會、依靠軍閥和以主義領軍的三個階段,然而都失敗了。其中陳炯明叛變,又給了他最為沉重的打擊。


      孫中山的多次失敗,使得他深深感受到掌握獨立武裝力量的必要性。幾經周折之后,他終于接受了廣東省長朱慶瀾離職時留下的20個營的親軍,交由陳炯明訓練和指揮,寄望其成為從事三民主義革命的武裝力量{15}。在這支軍隊的領導權掌控問題上,孫中山傾注了極大的精力。他發展粵軍軍士以上的軍官軍佐盟誓加入中國國民黨,并親自對粵軍軍佐演講《軍人精神教育》,力行“以主義領軍”。這就是當時所說的“文武合流”{16}。然而,由于孫中山沒有對舊軍隊進行根本的改造,粵軍仍然是軍閥體制,最終導致了1922年6月陳炯明的叛變。粵軍炮轟觀音山,突襲總統府,孫中山避難于中山艦,是孫中山一生中最為慘痛的失敗。


      孫中山經歷了巨大挫痛之后,反思國民黨的失敗,歸結為三點,其中之一就是,“黨之基礎何在?在于軍隊”{17}。有鑒于此,他提出“以俄為師”,在蘇俄顧問的指導下,建立起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點的“黨軍”體制,從“主義治軍”走上了“以黨領軍”之路。在蘇俄顧問的指導下,國民黨建立了軍隊政工制度,其主要內容是:以宣傳為重,用三民主義統一官兵的思想;建立黨代表制度,賦予各級黨代表決策命令的副署權;在軍隊設立各個層級的黨組織,有政治委員制度、黨代表制度和政治指導員制度;特別重要的是在軍隊內部設立政治部,建立各級黨部、支部和黨小組的組織體系,組織內實行民主集中制,發揮了政黨的組織動員效能。這種政工組織極大地激發了官兵的熱情和積極性,激勵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中國的一些早期領導人,曾參與過國民黨軍隊政工制度的建設,并擔任過重要的軍政職務;同時,蘇俄革命經驗的傳播,使人直接學習接受了以黨領軍的基本原則,并結合自身經驗,取得了深刻的體悟。但即便如此,由獨立建立和領導武裝力量,是黨的八七會議之后,才形成了黨內共識;而黨的政治領導權與軍事指揮權在要求極高效率的軍事斗爭中,如何確定領導地位和職責,則是在紅四軍古田會議之后,才形成了確定的經驗。對這個經驗的歸納,在《<人>發刊詞》中說,中國革命的性質“規定了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我們黨的歷史,可以說就是武裝斗爭的歷史。斯大林同志曾經說過:‘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同文中,還提到了黨的建設與八路軍、新四軍、抗日游擊隊的領導{18},文義表明,“武裝斗爭”這一法寶的核心和基礎,就是對武裝力量的領導。


      就這一問題的政治決斷,即軍隊隸屬于國家,還是由政黨領導,在國民革命中曾有過沉痛的教訓。當然,如對這一問題作進一步分析,則需要關于中國革命的性質、道路、任務和社會革命意義的研討,但僅就制憲特征的形成而言,制憲歷史的經驗歸納,已是一種政治體制中形成政治決斷的最為重要的基礎。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中,民元初年軍人干政,致使在憲法國家框架之內,軍閥政治直接左右了整個政治格局,爭紛起于伍人,解爭止于征伐,給國家留下重大創痛。因此在中國語境中,軍隊與國家政權,通常不在同一個結構中。政權需要軍隊支持,而軍隊則可以改變政權。政權組織的國家性與軍閥軍隊的私益性,自始至終存在著尖銳沖突。只有確立先進政黨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才能保障軍隊隸屬于國家,這是辛亥歷史的殷鑒所昭示的結論。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軍遣散而軍閥獨存,是辛亥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民主革命如何依賴武裝力量,是奪取政權的問題,也是建國之后常備軍制的建設問題。從思想來源而論,列寧主義中關于國家建立常備軍的思想,原本是鑒于巴黎公社廢除常備軍的教訓而對馬恩經典論述的發展。這個思想不僅包括了國家的武裝力量建設,也包括了激勵軍隊保持戰斗力的政工制度。這一理論的指導作用,穿越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兩個時期。我國建國之后的憲法對武裝力量統率權問題,先后做出了兩種不同的表述。“七五”和“七八”憲法,規定了人民解放軍是領導的人民子弟兵;“八二”憲法則在憲法序言中規定了黨對國家政權的領導原則,并通過歷史敘述的方式概括了國家政權的產生;另一方面,又規定設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糾正了憲法條文上“軍黨一元化”的不正常表述。但是在國家軍事委員會成立之后,中國對軍隊的領導并沒有改變。這一方面是因為憲法明確了黨在國家生活中的領導地位,這當然包括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另一方面,軍隊內的政治工作制度,是軍隊戰斗力的必要保障,成為我國國家軍事制度的重要內容。


      三、中國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設,在辛亥革命之初,原本是一個被忽視了的問題。辛亥革命中過分依賴督軍的起義,依賴政治精英的說詞,而忽視了民眾的政治訴求。之后的國民革命,也主要是“上層動員”型,與中國民眾的民主意愿相脫離。雖然“四七憲法”采取了選舉制,但由于國民黨缺乏對中國社會各階層政治權利的理解,最終還是未向基層動員。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愛國統一戰線,和在建國之后設立的中國領導之下的多黨合作制,是我國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極深厚的理論淵源和很廣泛的政治基礎;對于反向觀照辛亥革命的教訓而言,它也是一種重要的民主形式。

    上一篇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www.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和激情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明星换脸| 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在线二产线| 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少妇无码AV无码一区|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亚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一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日韩高清国产一区在线| 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浪潮AV|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文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頻 |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44|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综合免费视频| 台湾无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