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理念落地的抓手在哪里?
——域智教育管理咨詢師:屈英苗
記得在一個企業文化咨詢項目中,對方總經理曾不解地問我:“我們如何才能感知到文化咨詢項目的效果呢?企業所倡導的價值觀如何才能轉化為組織成員的集體行為呢?”為了實現組織文化氛圍轉變的目標,企業文化理念落地的抓手到底在哪里呢?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縈繞,我不禁問自己,在企業文化管理咨詢項目中,客戶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是一套完美無瑕的文化理念(MI)和行為規范(BI)手冊嗎?答案是否定的。對于追求更多經濟效益的企業來說,“嘴上說的和墻上掛的”都比不上員工正向、積極的工作行為來得更有說服力,員工行為的改變帶來的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更讓企業家激動和欣喜。所以,如何使得適合企業整體利益的文化理念轉化為員工集體行為的路徑才是企業文化項目的重中之重。沒有路徑,文化理念永遠只能讓企業家望洋興嘆、遙不可及。我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制度最低保障與行為紅線。
企業制度如同國家法律,它界定了什么行為是錯誤的,什么行為是正確的,企業制度厘清了企業活動中的是非判斷。它亦是一種是非判斷的價值主張。更是企業哲學的深層次體現。所以企業制度規章內容必須符合、支撐企業核心價值觀,項目過程中,企業規章制度的匹配性審檢亦是必不可少。
二、具體、細化、可操作、可識別的行為規范是載體。
組織成員怎么做才是符合企業整體利益的和企業所期望的呢?具體、細化、可操作、可識別的行為規范是企業文化理念的物質表現形式。比如,大家都去過KFC,相比于大多數中國快餐廳,它更能給消費者一種專業、開放、嚴謹的服務印象,而這種感覺則來自于肯德基員工的問候語、笑容、手勢、行為等一系列的職業行為所體現,這一系列行為的背后更反映了企業的文化理念和價值主張,它就是文化理念的載體。
三、公開化、常態化的全員參與監督機制是基礎。
員工往往不會做你期望的,只會做你檢查的。發揮自組織的潛力,列舉各項活動標準清單,輪流值班進行逐一審查糾偏,定期進行個人積分統計,結果與榮譽、獎金掛鉤。常態化的指導監督能幫助組織成員完成文化理念的“認知—認同-踐行-成為習慣”的過程。
四、標桿人物的精神領袖作用不可忽視。
企業中的標桿人物、英雄人物的經典案例往往是組織成員的精神領袖,企業在危難時期、轉折時期,英雄人物的精神與貢獻往往對企業有著歷史性的作用,他們的精神品質是企業所倡導的,他們的結局也應是被企業肯定的。他們往往是企業文化的一面旗幟。
五、領導者的表率是關鍵。
有人說企業文化就是老板文化,雖然這種觀點帶有片面性,但是,從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企業領導者對文化影響的重要程度,他往往是關鍵性、致命性的。如果在一個講究誠信的企業中,老總經常出爾反爾,唯利是圖。那,員工在工作中講誠信的機率必定不高。所以,企業領導者心智模式的重塑,包括態度、氣度、底蘊厚度的修煉至關重要,領導者建立與企業核心價值觀匹配的人生哲學更是企業文化理念落地的關鍵。
六、主題活動是平臺。
主題活動是組織成員互助、交流的平臺,通過一個文化理念主題的活動,能讓員工達到認知、認可企業文化理念,感受到組織所傳遞的情感和理念,讓成員找到精神歸屬和心靈家園。
此刻,那位老總的問題仍然索繞在我的腦海里,我會繼續探索下去,讓企業家真切感受到文化清風拂面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