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與生態文明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環保是最近十年中國最流行和時髦的課題,環保部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理直氣壯的執法,我們的民眾過去一百年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環保,從過去五年里層出不窮的環保類群體事件就可以看出,公眾的環保意識也正在覺醒,政府從血汗GDP的考核也逐漸轉成綠色GDP的考核,我們最高層也開始逐漸重視,前不久習總書記親自過問內蒙古沙漠污染問題就是例證,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希望的春天在走。
當霧霾成了中國特色,當水污染成了見怪不怪,各類因污染導致的疾病民眾擠滿了各類大小醫院,在中國,沒有一個現象像環境污染這樣觸目驚心,沒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的必然階段?是脫貧致富的必然捷徑?是中國人員素質差,環保意識未覺醒?是中國的環保科技水平不夠?亦或資金不足?還是政府的考核指標有問題?或是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沒轉過彎來?或者說是中國的商人血管里沒有流著道德的血液?
污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階段嗎?
先拋開這些問題,我們先來反思一下,污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階段嗎?
那我們來先看一下人類文明發展的幾個階段。
人類自文明社會以來,基本上分成幾個階段,1840年前為第一階段,農耕文明,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自然和諧的運行體系為主。1840-2000年為第二階段,工業文明,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和城市化為標志。2000年以后,人類開始轉向生態文明,以天人合一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運營體系。
從農耕文明轉向工業文明后,人類社會突然爆發的大生產力是以加速度攫取地球資源的過程,所謂刺激消費就是變相刺激浪費,與其說是生產力與科技的大爆發,不與說是人類思維和欲望的大爆發,人類沉浸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喜悅中,根本沒有意識到蘊藏的大危機,因此這段時期的污染也是西方國家的普遍現象,污染的根源是人類思維的局限性導致的,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是人類節欲和生存危機感倒逼的過程,因此污染是特殊時代的思維產物,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
在中國,普通大眾在溫飽問題解決以后,從追求有無開始到追求好壞,并且意識到解決“有無”并不能提升幸福感,解決“好壞”才是真正的幸福,意識到圓滿的生活并不是僅依靠自己,還取決于水源,空氣,食品,小區環境及社會和諧度,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影響的生態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西北的沙塵爆對于整個東亞甚至全球都是一場災難。
將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帶入生態文明是人類的共識,這個生態圈需要個人,家庭,民眾,國家,媒體,我們的環保企業等共同努力。首先就是思維的轉變。
隨著人類對于自然的過度開發,反自然現像頻生導致一系列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而中國“天人合一”的思維體系對于解決人類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因此生態文明的第一特點:天人合一,以道為尊,尊重規律。
在道家看來,自然界和人類及宇宙是高度相互關聯的有機體,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 自然宇宙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有機整體.每一種物種都是大地有機體的組成部分。莊子依據宇宙整體的思想,認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莊子·齊物論》)。自然界的生滅過程是一個有機的鏈條如以樹木做成桌椅等器物,從樹木言,這是毀(滅),從桌椅言,則是成。每一物種之間,既是相生的,又是相克的。
2010年6月19日,梅德韋杰夫在圣彼得堡論壇演講時就曾建議遵循哲學家老子的教誨應對各類危機。梅德韋杰夫說:“如果我們遵循中國哲學家的遺訓,我認為,我們能夠找到平衡點,并成功走出這場巨大的考驗。”并引用了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的話:“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潘基文引用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話“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表示要將這一先賢的智慧應用到工作中,與各國一起共同應對當今世界的各種挑戰。
道德經有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作為人類,作為政府,作為民眾,首要是“嚴禁反自然的面對自然”,比如說放大欲望,吃反季節蔬菜,加各種激素畜養家禽,在食品中施加各種添加劑等都是嚴重的反自然行為。
生態文明的關鍵:減人欲。
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攫取地球資源的過程,就是人類欲望不斷膨脹的過程,所謂刺激消費就是刺激欲望,所謂擴大內需就是擴大消費。人類本身及所有用品全部來源于大自然,工業文明的發展只能加速地球資源的消耗最終將人類帶入萬劫不復,加速毀滅的過程。
因此提倡節儉,重新成為人類必須具有的優良品質。克制欲望成為人類幸福的關鍵因素。
道家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無知無欲,質樸無華,如同嬰兒一樣,純真、自然。老子所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即是道家的自然人性論的基本內涵。后來,由于人的私欲膨脹,智力日增,遂使人逐步喪失了這種純真無求的自然本性,導致人性異化與喪失,并由此而產生了社會上的丑惡現象。在道家看來,人類私欲的膨脹,是社會的最大禍害。《老子》指出:“罪莫大于多私,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在他看來,“多欲”不僅在道德上由于追求“難得之貨”而出現私欲、爭奪、虛偽、欺詐等丑惡現象,而且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由于人類無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以滿足自己的私欲,也會導致人與自然的嚴重對立。這里,我們不妨舉兩個實例說明之。其一,唐代中期,韋后和安樂公主為了追求自己的豪華富貴,多取珍禽異獸皮毛制作奇裝異服。百官起而效之,也到處捕殺珍禽異獸,遂使江嶺獸禽子集殆盡,造成嚴重的生態失衡,唐玄宗不得不下令禁止。其二,民“以食為天”,本無可非議,但是,目前大陸流行的“海吃”派,則必會破壞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數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所以,莊子主張“洗已、去欲”(《老子?山木》)。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性回歸,實現人性的正面價值,所謂“無欲以靜,夭下將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莊子?天地》);“樸素而民性得矣”(《莊子?馬蹄》),從而形成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狀態。
根據道家“復歸于樸”的自然人性論,在價值實現上,老子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音”(《老子》第五十九章)的原則。這里所謂“治人”即治理國家,“事天”即改造自然。在歷代注《老子》中,“音”字雖有多種解釋,但當以(漢)河上公的“當愛民財,不為奢泰”之說為上。這與《老子》第二十九章所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之義相通,既反對無限地掠奪自然,也反對人類的奢侈生活方式,大力提倡“儉約”(“三寶”之一)。認為只有真正做到“少私寡欲”,才能恢復人性的純潔,達到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目的。道家所倡的“去甚、去奢、去泰”的儉約思想,既包含著滿足人類需要的適度原則,也包含著生產發展和人類行為的適度原則。這一適度原則,對于重建現代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模式,是極富有啟發意義的。
現代生態倫理學家湯姆?雷根從人類主義生態倫理立場出發,把人類的需求分為三個層次:(一)生存需求。這屬于生物學、生態學賦于人類的基本利益和權利;(二)社會需求(如衛生保健、安全、集會結社、教育、休閑等)。這屬于人類文化學所規定的人類特有的利益和權利;(三)奢靡欲望需求。這屬于消費經濟學滿足于世界上少數人高消費的利益。每當人類與自然發生沖突時,應當首先滿足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社會需求。對于奢靡欲望所造成的對生態自然環境的破壞,應該“適度地引導消費”,反對奢侈的生活方式是符合生態倫理道德的。現代著名學者萊波爾特在自己的大地倫理學研究中,提出了大地有機體的觀點,認為大地上的每一種生物都是大地有機器官的一部分,它們不是人類的奴隸,人應當尊重它們的生存權力。他希望通過“大地倫理學”來限制人類的過分行為和膨脹欲望,以免超過自然環境閡限,從而破壞自然生態平衡,造成惡性循環。現代學者哈里森?布朗針對近幾十年來人口增長、工業擴張等問題,發表了《人類未來的挑戰》,指出由于人類自身生產的膨脹以及無限制地開發自然資源,大地自然環境因此而大受損傷。在他看來,唯一可能的解決辦法是通過有權威的政府,嚴格限制人類欲望的膨脹,有限度地發展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從而建立新的社會整合機構。美國學者威廉?福格特在《生存之路》一書中,提出“使用應得其宜”的思想,主張“大地的中庸之道”,以反對人類的各種“過分”行為。英國學者E?F?舒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書中,贊賞老子的“知足”思想,指出“所謂自我克制,是知足”。認為只有克制人類自己的欲望,才能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在他看來,人類無限制地濫采濫用化學燃料等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如石油、煤炭等),就會威脅人類文明;如果任意糟蹋自然環境,就會威脅人類的生存。人類未來的生存之路,只能發展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消費方式。在經濟發展方面,他主張尋找一種介于功利主義和傳統主義之間的“中道”,既反對現代的發展模式,也反對“傳統的停滯”,任何走極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科學技術方面,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科學技術最好是介于“先進技術”與“傳統技術”之間的“中間技術”.即介于鐮刀與拖拉機之間的技術,借以保護生態環境。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著名的《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該報告針對目前經濟發展中的盲目增長論,提出了“適度增長”的觀念。在他看來,現代世界上所謂人口、糧食、資源、能源、環境等五大災難性問題,都是這種發展經濟的“盲目增長論”所致。要扭轉這種惡性發展局面.除了在科學技術和法制方面進行大量的工作之外,更應該從價值觀上牢固樹立“適度增長”的環保意識。既然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那么任何現實性的增長也都應該是有限度的。一旦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以上各位學者關于適度原則的議論,都是針對現代環保問題而提出的。這與道家的“去甚、去奢、去泰”的思想.在價值觀上,是極為相似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的生態智慧的現代價值。
環保即生態。用形更需用神,保新更需保心。
心正則行正,行正則事正,事正則天下正。
心靜國土靜,心平天下平,心安天下安。
正如上所述,如果我們認真去探求環境保護的源頭,就會發現一切都來源于內心,如果說環保型科學技術及創新的動力是形,則思維的變化,或者說心的變化是神。如果沒有神的變化,環境保護沒有驅動力,這個神是什么,簡單說就是道,就是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就是節欲,就是正心,就是和諧,就是小康,也是大同。只有心正,才可能行正,進而事才可正,通過科技創新保護人類有一個新鮮的環境和條件,還需通過文化,以文化人,正心誠意,方是人類長久之本。
耀華先生 九州哲商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哲商》雜志主編 國際哲商聯合會執行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