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至少會火一年,至于會不會像“互聯網思維”一樣被惡俗化,目前還得看野路子出身的
培訓公司是否把“互聯網+”當成吹牛逼的幌子,如果是,則休矣。當然,這又是從現象表層做的一個小揣測,僅供年底盤點參考。
且不管口號喊的有多么響亮,至少說明互聯網已經上升到政策層面,開始被當作振興
經濟的重要起搏器。往深層次里說,“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標志著互聯網開始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像水、電、油、通信一樣不可或缺。那么基于互聯網的生活和生意也將陸陸續續拉開帷幕,從這個意義講,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如火如荼的信息革命或者智能革命,則毫不為過。所幸,你我都處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這對于缺少干爹庇佑的眾多年少而言,機會可謂大大地好,事實也證明,目前從政策到資金,再到意識的脫胎換骨,中國的這場革命來得不可謂不壯觀,看看北京創業大街的喧囂和煙塵即知,大伙兒都瘋掉了,雖然丫的大部分都將淪為炮灰,至少革命戰場的槍火是嘟嘟嘟地響徹云際了!
回頭來說“互聯網+”這股旋風的本質。這兩天,腦海里一直盤旋著一個“百撕不得其姐”的疑問:今年主流互聯網圈咋不大講特講O2O了?去年想O2O、聊O2O、干O2O的一干人等,今年轉行的轉行、閉嘴的閉嘴,這又是咋地了?直到“互聯網+”的甚囂塵上,總算隱隱約約覺得,這里面必有蹊蹺。
剎那間,一個可怕的公式duang地橫空出世:“互聯網+”≈“O2O”。我知道,這個公式被拋出來后,估計又有很多人開始發飆了:你個二B又在拿智商搏出位了,小心互聯網黑名單記你丫的一筆。你還別說,如果不是摳字眼,僅從狹義層面來簡單絮叨一番的話,“互聯網+”還真有可能就是“O2O”的變種。
從字面看,“互聯網=online”,“+”=“2”,“_”≥“offline”,組合起來,“互聯網+”可不就約等于“O2O”嘛!只是“互聯網+”意義宏觀、范圍廣大,就像個魔法棒似的,“+”什么,什么就會化腐朽為神奇而已。而去年流行的O2O僅僅局限在了商業領域而已,再具體一點就是僅限于傳統企業觸電的O2O轉型之路,和細分行業誕生的O2O創新之路。
領導們能棄O2O不談,把“互聯網+”拿來標榜,可謂上善之舉。因為,“互聯網+”不但是商業,還涉及到了政務、產業,逼格可見一斑。同樣,對于個人而言,“互聯網+”同樣適用,去年不止一次地闡述我的觀點:個人O2O先行比公司O2O轉型更重要。去年的個人O2O可不就是現在的“互聯網+個人”嘛!今年尤為明顯,“互聯網+個人”清晰地表現為了三個商業模式:成為手藝人平臺的合伙人、玩轉個人自媒體、鋪天蓋地的微商。不管是哪種,都是“互聯網+”的神奇魔法棒所致,也同樣是“個人O2O”的變現行為。
同樣,對于一個公司而言,“互聯網+企業”的重要程度也要全面優于“企業O2O轉型”。我的淺薄認知一直告訴我,O2O更多是一種渠道模式,還不足以構成商業模式,因為商業模式三要素是用戶、用戶核心需求和滿足該需求的產品,按此論,O2O不過是商業模式三要素的流通渠道而已,這種渠道可以是
銷售渠道,也可以是傳播渠道,還可以是溝通渠道。“互聯網+”則不同了,它對公司則意味著要實現全面的互聯網轉型,除了渠道互聯網化,還有管理模式互聯網、產品互聯網化,甚至包括
團隊思維的互聯網化(互聯網思維總算一雪前恥)。
緊接著,“互聯網+行業”的意義對于優化行業結構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到市面上比較流行的案例,譬如河貍家、e代駕、e家潔、e定制、功夫熊、e袋洗、e快修等等,其實都是“互聯網+細分行業”實踐者,當然,這些案例在去年被更多地標榜為了O2O創新型項目。從這個層面來說,“互聯網+”又不可避免地約等于“O2O”了,但你看看今年主流媒體在討論這些案例的主流論調,不再像去年一股腦地扣O2O帽子了,反而更多提及“優化資源利用率”、“F2C”“手藝人平臺”等觸及商業本質的詞語,這說明:O2O的浮塵在經歷了臺風大肆鼓吹過后,開始了回落。
而至于這兩年國家興起的“智慧城市”
戰略,本質上也是利用“互聯網+城市管理”,但這塊領域估計就沒O2O啥事兒了。
好了,這道邏輯不甚嚴密的公式不再過度證明了,其實在這個“不論是非、只談成敗”的社會里,誰能笑著走到最后誰才是真正的牛逼份子,至于是什么和為什么,就留給學院派拿固定工資去吧!
感謝您看了這篇文章,如果想繼續深入溝通可以加我微信(qinshituan)進行深入探討,如果對秦師團感興趣的話,可以一起加入進來,一起做公益,為公益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