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家地級市的啤酒企業。區域經理張經理已經是個老業務了。這個月底又要進行促銷活動。他手下有A,B,C,D,E 五個縣級經銷商。他挨個找到他們,游說一番。A不用說,好幾年了,他們已經是“鐵靠”關系,直接切入正題:A給張兩萬,張給爭取5萬的促銷,A除去不得不給二批和終端的,大概還能剩3萬,凈賺一萬多,買賣還可以;B是個老實人,從來不會做這樣的事情,但去年反抗過一次,差點被取消資格,最后不得不在過年時上供1萬元。 這次打脫牙往肚里咽,忍痛割愛,勉強拿了1萬元;C 是黑社會老大的背景,從不吃這一套,張經理一貫敬而遠之,這次也就算了;D老板夫婦二人,女老板是母老虎,從來視財如命,但得到促銷信息,也不愿失去,可又心疼錢,最后兩口子合計半天,給了3000塊外加好煙兩條,好酒一箱;至于E,就別說了,本來就是張經理的哥們,是一年前選的他,兩人合股經營,自然是不需要打點了。。。
本人是《銷售與市場》忠實的讀者,做銷售這么多年以來,每期必讀。這上面不乏專家學者的侃侃而言;也不缺銷售精英的黃金理論;但對銷售人員的“灰色收入”問題,好像大多數人諱莫如深,不知道的,自然無從談起;圈里的人,好像更沒法直說!
其實,就像我黨反腐一樣,銷售隊伍里存在很多腐敗現象。為什么從一開始,當大家說起某某人是做業務的,就說,嘿,這人掙錢多,活錢多。。。甚至到現在,在大多數人眼里,銷售,就意味著“能撈錢”,這恐怕也是我們做銷售的容易被人誤解的原因之一。
其實,六千萬營銷人員,就像八千萬中共黨員一樣,能撈錢的,能腐敗的,那畢竟是少數。這得有權利,有膽量,心夠黑,手夠狠才行!
但是,無論何種形式的企業,尤其是民營老板,最擔心的,恐怕就是如何防止銷售人員“撈黑錢”了。最近的“開店門”事件,只是一個引子而已;我前兩年看到一則報道,說陜西的一個白酒廠處理了一個外地的促銷主管,這人是個女同志,膽子不大,手段也不高明,謊報了幾千元促銷員工資,最后被“東家”起訴,判了幾年,現在想想,實在是毛賊呀。
值得一提的是,想當初,沒有“康師傅”和“統一”冰紅茶,冰綠茶時,更沒有王老吉的時候,“旭日升”冰茶,那是相當的火。結果,各地大區銷售老總擁兵自重,大肆貪污,老板實在忍無可忍,只能求助于司法機關。結果可倒好,一抓抓出了一堆貪污犯,整個銷售體系一下子癱瘓,貨款收不上來,企業因此元氣大傷,到現在只能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可是面對這個痼疾,作為管理人員或是老板,該怎么辦呢?是不是也會像旭日升一樣“不反貪污,公司完蛋;一反貪污,銷售完蛋,最終企業還是完蛋”呢?
其實,借鑒國外的管理思路,可以;更多的,還要來考慮到國人的特性。首先我們要知道,銷售人員為什么要“撈黑錢”?第一條就是心態不平衡!我給你企業或是老板掙了幾百上千萬,我才拿個十萬八萬,擱誰心里都有想法,那就看當事人有沒有膽量了;其次呢,就是老業務的心態。無論哪個級別,到一定程度,都升不上去了。想想歲數不小了,做了這么多年銷售,表現了半天,多不值呀,干脆,撈吧;其實這種心態,與部分政府官員沒有什么兩樣!
說到制度,那就是絕對的權利,必然產生絕對的腐敗;這個誰都懂;問題在于啊,很多企業,尤其民營企業,花一分錢老板都要簽字,表面上看,是防范了腐敗,實際上呢,更多!只是老板不知道而已。這才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
當然環境更重要。像案例中所說,張經理拿了錢,不僅要“替人辦事”更要“孝敬領導”。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給銷售老總,(當然要講究方法)于是乎,老總也就睜一眼閉一眼。業績不好,自然可以有一大堆理由,什么天氣太冷,業務員太少,競品太厲害等等。最關鍵的是,業績不好,那更得增加促銷,這不就又有財路了?別的區域經理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膽大的,一樣做,甚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膽小的,兼職做點買賣;再不行的,干脆就少干活,多休息。。。一年下來,業績下滑嚴重!可憐老板,天天著急上火,頭發都白了,一張單子一張單子的審,小到一個幾百塊錢的活動,都要層層審批,可結果呢,不僅沒控制住,反倒變本加厲,企業危在旦夕!
這個老板該怎么做呢?要拿掉這些人,可銷售怎么辦?一下子垮掉怎么辦?不拿他們,眼睜睜看著白花花的銀子流失,業績下滑,那是割肉啊。平時沒證據,要讓司法介入,又怕重蹈“旭日升”覆轍,這可如何是好呢???
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事,說到根兒上,還是怨老板。前幾年業績好,老板嘩嘩地數錢,對管理自然也就松懈下來。反正你們給我掙大錢,底下人稍微活泛一點,只要不出大格就行了。誰知這兩年經濟不景氣,買賣不好做,業績下滑,這下老板急了。
實際上,經濟因素雖然重要,可更重要的原因是,業務員最主要的收入是獎金。當他的額外收入遠遠大于份內收入時,他又怎么可能為了業績拼命呢?當然,聰明點的老業務,也不會讓業績太差,否則,砸掉飯碗,又怎么撈錢呢?總之一句話,銷售工作已經成了“變現撈錢”的平臺,只要維持住就行!這就是很多本企業銷售業績一直不溫不火的原因;或者是,業績迅速提升一兩年,但,馬上不升反降的原因哪。
到底該怎么做呢?給這個老板出幾招:
一、 成立獨立的“稽核部”
無論哪個企業,如果失去對銷售的控制,那無異于“自取滅亡”。但是,銷售又是一個很特殊的工作。不管不行,可管的太死,更加不行。很多有分公司的企業,實行財務集權制。把財務大權把在手里,表面效果可能不錯。但是,銷售報過來的單據,你總不能一張一張核實吧。只要是促銷活動,必然有空子可鉆。大局管住了,還要有具體手段。那就是成立直接歸老板管的“稽核部”,類似于“紀委”。他們在市場各地巡回檢查,主要是不定期抽查各項活動的執行情況。為了節省成本,還可以檢查銷售情況。當然,對這些人員也要不斷培訓,教育及管理,否則難保不被“收買”。但是,只要頭上有“達摩克利斯之劍”,銷售人員自然稍有忌憚。
二、 亂世必用重典,殺一儆百
你管得再嚴,也有百密一疏的情況。更何況讀者朋友說了,你用人治的手段。那好,對“罪魁禍首”者,一經查實,必須“殺一儆百“。否則,一旦形成不好的氣候和環境,想要改,必然大傷筋骨。當然,手段可以講究藝術化。比如“明升暗降”,比如“杯酒釋兵權”等等。不到萬不得已,最好不要訴諸司法。畢竟壞蛋要抓,更要考慮絕大多數銷售人員的心態。隊伍不能散啊。
三、 設立“老板專線”
過去康熙剛剛執政,為了肅貪,有個“風聞議事”,也就是檢舉揭發不必承擔責任。現在是法治社會,不能再搞這一套。但是,信息的通達永遠是必須的。政府還設置檢舉專線呢。所以建議企業管理者開通電子郵箱,叫“老板專線”。一有這個,相信百分之百的銷售人員會更為收斂。因為正義的人總是多數。很多銷售經理欺上瞞下,就是利用了權利和信息的不對稱。如果老板公開啟動專線,那么就等于向腐敗宣戰,效果不言而喻!當然,這絕不能成為擺設,老板必須親自處理,否則形同虛設,也就傷了大多人的心。
四、 八大軍區對調----強制輪崗
毛主席曾經進行“八大軍區對調”,其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人形成“山頭主義”“宗派主義”。銷售區域經理更是這樣。無論從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還是我們的現實情況,最多三年,必須強制輪崗。我們知道,銷售有個規律:第一年熟悉情況,第二年出業績,第三年穩住業績,超過三年,基本上思路就禁錮了,也沒有了業績的刺激,自然動力也就小了很多。這時候調換一下區域,既重新提升業績,還能防范部分人開始琢磨“走小道”了。
五、 思想道德教育
說來說去,治理不如預防,治標不如治本。那么,本是什么呢?就是人的“德”。很多企業招聘,都把品德放在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我們可以想見,一個人品行不正,能力越強,對企業可能造成的傷害越大!但有個問題,很多人入職的時候,可能年齡小,可能職位低,可能膽子小,總之還是不錯。等“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沒準就該搞腐敗了。所以說,對企業來說,持續不斷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關鍵。當然,企業不同,方法肯定也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讓制度成為習慣,讓習慣稱為文化”,這是考驗企業管理者水平的關鍵點。
六、 “越級匯報”制度
層級管理,最容易滋生腐敗。基層業務員最了解情況,但是他們根本不敢也沒有機會與企業高層見面。這樣,他們就會把自己的經理視為真正的老板,惟命是從。中國人最反感“越級匯報”,可是要想遏制腐敗,必須找出一套可行的辦法,讓老板能接觸到基層業務員,了解市場的真實情況。比如老板定期與基層業務員談話,聚餐,培訓等,都是一種文化。所謂的越級匯報,不是說老板什么都管,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不傷害中層銷售管理人員的心態的基礎上,找到一種藝術化的方法,接觸基層業務員。
上面所說,僅僅是“管中窺豹”,實在是粗陋之至。但是,新的一年,我們拋出這個話題,想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銷售與市場》是個負責任的雜志,如果能從道義上登高一呼,號召營銷人自強、自尊、自律,這無論對營銷行業,還是大到中國經濟的發展,相信肯定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