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員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大家普遍感覺受益匪淺,不少學員在現場或借助微信表示感謝。課程期間,劉老師專門講到電商和實體門店之間的關系,以下是具體的分析:
未來,商業爭奪的是出生于80、90年代的消費群,這群人生下來就不缺物質、不缺產品,他們需要的是一種“關懷”,這種關懷更需要面對面的交流與觸覺才能體現。而這恰恰就是“實體店”最大的機會!
在PC互聯網時代,淘寶、京東革了實體店的命。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它們卻又被淪為了傳統企業,而近期,關于實體店逆襲案例越來越多,比如ZARA、7-Eleven以及下面將提到的“1973二手車模式”等等,這說明實體店開始悄悄的崛起。
如果我們現在將眼下實體店的蕭條的原因,直接歸結為整個經濟形勢的蕭條,顯然大錯特錯了。
而實際上,實體經濟不是被電商打敗的,而是敗給了自己。傳統的一打品牌,線上銷售越好,線下關店越狠。價格優勢就是關鍵因素,所以,只要做不到線上線下同價,實體商家就會被自己打敗。
中國商業地產經過30年的發展,同質化越來越嚴重,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增長僅為4.3%,為歷年最低點。現在隨便走在一條街道上,十家小店中起碼有一半多寫著“甩賣”、“清倉”,“全場特價”,理由多是“合同到期”,“門店轉讓”等等,這說明他還只是把實體店當成一種渠道。近日有個老板吐槽:每個月售2580個包才能存活下來。顯然這種實體店早晚都會必被淘汰。
最優秀的商業模式,一定誕生最兵荒馬亂的時代!
反觀幾大電商平臺,無論是阿里巴巴、京東,還是亞馬遜等,他們無一例外的遭遇到了瓶頸,抬頭就是天花板,利潤增長趨于放緩,市場需求幾近飽和。雙11經濟是典型的賠本賺吆喝,價格戰導致中國零售走向無利潤時代,電商在毀滅傳統經濟結構的同時,本身也陷入了沼澤無法自拔。
電商的優勢也正在消失,現在開一家“網店”的成本已經超過實體店房租了,比如對于淘寶來說,每引來一位顧客的成本大概在80元上下,但是很多商品的售價都不到80元!
而此時,由于大部分“實體店”不能清醒的認識自己,所以生意不斷蕭條,這導致“實體店”的房租不斷降低。于是“網店”成本在不斷攀升,而“實體店”成本在不斷下降,兩者最終達到了同一水平。
直到現在,兩者終于跑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一切歸零,公平競爭。
電商是用“價格”逆襲的實體店,現在實體店需要用“服務”扳回一局!日本也曾有過實體店衰退期,但幾年的調整后,重新穩定崛起,當下的中國正如同當年的日本。
星巴克曾經一度被COSTA和一打主題咖啡館逆襲過,但經過設計全面變革,更情懷式更體驗的主題店模式推出之后,再次占據了市場。再看看ZARA,同樣是買衣服,它卻使服裝店重新煥發了青春。
現在眾多實體店之所以還在徘徊,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醒來。一直在拼價格、拼門面優勢。未來那些同質化的產品將越來越沒有競爭力,唯有那些能為用戶提供獨有體驗的實體店,將脫穎而出。在這個大趨勢下,很多電商也被倒逼著從線上走到線下,開設實體店為消費者提供一個體驗的場所,彌補自己的短板。
這就是“消費升級”的本質:零售業已從一個交易的時代,進入到一個關系的時代,商家可以在實體店上大動手腳,從而營造出一種無與倫比的消費場景,但是電商是通過電腦和智能手機進行交易,所以很難向消費者提供獨特體驗,它們必須尋求突破!
這就是“需求升級”的本質:消費者需要從對產品的滿意感轉型為精神層面的滿足感。以前是人隨物動,現在是物隨人心。屆時商家的文化、創新、體驗及情懷,都將英雄有用武之地!
劉華鵬老師,“互聯網+創新”知名專家,主要講授“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營銷模式創新”、“互聯網+企業轉型升級”、“移動新媒體營銷”、“微信營銷”等課程。劉華鵬老師先后合伙創辦北京冠智健通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北京才富通科技有限公司,將經營管理實踐和傳道授業解惑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