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互聯網+生活服務”:O2O才剛剛開始
“互聯網+ 服務業”將會帶動生活服務O2O的大市場, 互聯網化的融合就是去中介化,讓供給直接對接消費者需求,并用移動互聯網進行實時鏈接。
例如,家裝公司,理發店,美甲店,洗車店,家政公司,洗衣店等等,都是直接面對消費者,如河貍家、愛洗車、點到等線上預訂線下服務的企業,不僅節省了固定員工成本,還節省了傳統服務業最為頭疼的店面成本,真正的將服務產業帶入了高效輸出與轉化的O2O服務市場,再加上在線評價機制,評分機制,會讓參與的這些手藝人,精益求精,自我完善。
當下O2O成為投資熱點,事實上,這個市場才剛剛開始,大量的規模用戶,對于傳統垂直領域的改造,形成固定的黏性,打造平臺都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十、“互聯網+媒體”:新業態的出現
互聯網對于媒體的影響,不只改變了傳播渠道,在傳播界面與形式上也有了極大的改變。傳統媒體是自上而下的單向信息輸出源,用戶多數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融入互聯網后的媒體形態則是以雙向、多渠道、跨屏等形式,進行內容的傳播與擴散,此時的用戶參與到內容傳播當中,并且成為內容傳播介質。
交互化、實時化、社交化、社群化、人格化、親民化、個性化、精選化、融合化將是未來媒體的幾個重要的方向。以交互化、實時化和社交化為例子,央視春晚微信搶紅包就是這三個特征的重要表現,讓媒體可以與手機互動起來,還塑造了品牌與消費者對話的新的界面。
社群化和人格化,一批有觀點有性格的自媒體將迎來發展機遇,用人格形成品牌,用內容構建社群將是這類媒體的方向;個性化和精選化的表現則是一些用大數據篩選和聚合信息精準到人的媒體的崛起,例如今日頭條等新的新聞資訊客戶端就是代表。
劉華鵬老師在河北省創新協會講授互聯網+思維與應用
十一、“互聯網+廣告”:互聯網語境+創意+技術+實效的協同
所有的傳統廣告公司都在思考互聯網時代的生存問題,顯然,賴以生存的單一廣告的模式已經終結,它的內生動力和發展動力已經終結。未來廣告公司需要思考互聯網時代的傳播邏輯,并且要用互聯網創意思維和互聯網技術來實現。
互聯網語境的創意模式,過去考驗廣告公司的能力靠的是出大創意拍大廣告片做大平面廣告的能力,現在考驗廣告公司的則是實時創意,互聯網語境的創意能力,整合能力和技術的創新和應用能力。
例如,現在很多品牌都需要朋友圈的轉發熱圖,要HTML5,要微電影,要信息圖,要與當下熱點結合的傳播創意,這些都在考驗創意能力,新創意公司和內容為主導的廣告公司還有很大的潛力。而依托于程序化購買等新精準技術,以及以優化互聯網廣告投放的技術公司也將成為新的市場。總的來說,互聯網語境+創意+技術+實效的協同才是互聯網+下的廣告公司的出路。
十二、“互聯網+零售”:零售體驗、跨境電商和移動電商的未來
李克強總理在兩會答記者問時談到,實體店與網店并不沖突,實體店不僅不會受到沖擊,還會借助“互聯網+”從而重獲新生,傳統零售和線上電商正在融合,例如蘇寧電器表示,傳統的電器賣場今后要轉型為可以和互聯網互動的店鋪,展示商品,讓消費者親身體驗產品;2014年5月,順豐旗下的網購社區服務店“嘿客”店引入線下體驗線上購買的模式,打通逆向O2O。
1號店在上海大型社區中遠兩灣城開通首個社區服務點,成為上海第一個由電商開通,為社區居民提供現場網購輔導、商品配送自提等綜合服務的網購線下服務站。這些都在闡明零售業的創新方向,線上線下未來是融合和協同而不是沖突。
跨境電商也成為零售業的新機會,最近,國務院批準杭州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其中提出要在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支付、物流、通關、退稅、結匯等環節的技術標準、業務流程、監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隨著跨境電商的貿易流程梳理得越來越通暢,跨境電商在未來的對外貿易中也將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如何將中國商品借助跨境平臺推出去,值得很多企業思考。
此外,如果說電子商務對實體店生存構成巨大挑戰,那么移動電子商務則正在改變整個市場營銷的生態。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大量移動電商平臺的創建,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便利的購物選擇,例如微信將推出購物圈,就在構建新的移動電商的生態系統,移動電商將會成為很多新品牌借助社交網絡走向市場的重要平臺。
應該說,“互聯網+”是一個人人皆可獲得商機的概念,但是,“互聯網+”不是要顛覆,而是要思考跨界和融合,更多是思考互聯網時代產業如何與互聯網結合創造新的商業價值,企業不能因此陷入“互聯網+”的焦慮和誤區,“互聯網+”更重要是+,而不是“-”也不是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