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今年的互聯網創業哪個領域最火,無疑就是非O2O莫屬,甚至全球最大的一筆非上市公司融資也誕生在O2O領域。有互聯網前輩將O2O創業方向總結為“洗衣做飯愛美麗”,因為這些生活服務確實是最簡單的切入點。
在O2O創業如火如荼之際,作為后來者一定不能再切入低門檻領域,而是需要選擇專業化領域,比如Go健康選擇的醫療方向。Go健康是金埻網絡旗下的一個安全便捷的綜合性移動健康服務平臺。用戶通過平臺預約檢驗項目后,即可輕松等待具有執業資格的專業護士上門為您進行采樣服務,用戶可在APP、官網、微信公眾號上查看檢驗報告、專家建議,并可進行在線咨詢,使用戶享受到更自主、更專屬的便利服務。 說人話就是:上門做體檢。
中國每年抽血人次達數十億規模,血檢背后藏有巨大的市場。根據《Talking Data 2015年移動醫療行業數據報告》的統計,現在移動醫療的用戶約為0.9億,但放眼我國全年的醫療就診總人次就高達70億。可見移動醫療市場巨大,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難怪Go健康會選擇移動醫療領域。
我第一次知道Go健康,是一位自媒體朋友在朋友圈里曬美女護士上門給他抽血的照片,經過找他的介紹才知道,原來這是Go健康做的為名人體檢的跨界營銷活動。后來我又在ZAKER、滴滴出行上看到Go健康,同樣還是Go健康與它們玩的跨界營銷。從數據上看,Go健康與滴滴出行“代駕有溫度,為愛Go健康”的活動傳播達2500W人次,與1905電影網、ZAKER的三方合作的活動傳播達1800W人次。
劉華鵬老師在北京國信創新講授銷售溝通實戰技巧
一直在跨界的Go健康最近又和百度醫生合作,2015年12月21日-27日,Go健康在廣州、深圳兩地百度醫生的用戶通過百度醫生APP預約掛號成功即可獲得Go健康提供的上門體檢服務。整個活動體驗名額達5W份,體檢內容覆蓋各年齡段人群,這是Go健康在給廣深的小伙伴們送福利啊。
相信去過醫院的小伙伴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去看病時,醫生都會讓病人先去做一些檢驗。無論是在治療前后,醫生都必須要根據檢驗結果才能做出準確判斷。檢驗作為診療過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以檢驗數據貫穿醫療過程的各個環節,可見檢驗的重要性。百度醫生是全國最大預約掛號平臺,免費掛號不排隊,隨時隨地預約身邊的醫生,而Go健康是唯一一家參與檢驗環節的企業,所以這次與百度醫生的合作可謂是水到渠成。
目前國內的診療都是線下,而且是要到中心化的醫療場所才能完成。現在Go健康的上門體檢服務,用戶足不出戶就能知道自己的身體各項指標狀況。百度醫生App上的醫生根據患者檢驗報告和溝通就可以在線完成診療,藥企可以根據醫生處方送藥上門或患者自取,真正做到以用戶為中心的移動醫療,再也不用去醫院痛苦等待。
相信百度醫生與Go健康在這次活動之后,還會有更深層次的合作,探索出新的盈利模式。比如Go健康可以給慢性病人做定期的上門檢驗,醫生在線上收到報告后就熟知病人近況,不但減低患者回院復診頻率,也有望降低醫生和護士上門服務的成本,帶動“醫療+互聯網”行業。
移動互聯網里的跨界合作越來越多,與Go健康合作的滴滴出行也一直在跨界,曾與蒙牛、小米、天天果園、昆侖山、華住酒店等品牌都有過跨界合作。Go健康也在多次跨界合作中嘗到了甜頭,以后也一定會立足上門體檢的核心能力,與更多品牌達成跨界合作。因為只要是能解決“人”的問題,就是好的合作。
跨界合作有很多好處,對于初創品牌來說,可以迅速建立自己的品牌,擴大用戶群,也是典型的借勢營銷。如果是大品牌之間的跨界營銷活動,就能互相提升用戶體驗,提高用戶的黏性。如果兩個品牌如果能有深度融合,還會誕生出新的盈利模式,提高各品牌的商業價值。既然跨界營銷活動有這么多好處,那是否有什么規律可循呢?
我個人的觀點是,先定位好自身的核心能力與用戶群,再橫縱向上尋找可能的合作伙伴。在縱向深度挖掘方面,可尋找產業鏈上下游的服務商,與他們在產業鏈上形成合力,比如Go健康與百度醫生的合作,就是典型的在產業鏈層面的合作。在橫向擴展上,可以尋找那些與自身產品目標用戶群相匹配的產品進行合作,比如Go健康與滴滴出行的合作,這兩個產品的目標用戶群都是都市白領人群,他們同時有健康和出行方面的需求,通過滴滴出行的高頻次消費,來帶動Go健康的低頻次消費,而且滴滴出行原本就能將體檢的護士送到用戶身邊,這就是成功的跨界。
怎么樣?看到這里,如果是你一個產品的負責人,或某公司的CXO,是不是也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有哪些品牌是可以與自己跨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