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
近幾年,“眾籌”一詞如旋風一般掃人耳目,扯下其光鮮的模式外衣,本質上也就是一群人湊錢做一件事而已。
2014年,可以稱為眾籌元年,零壹財經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國眾籌平臺數量已達124家。眾籌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國,在2009年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在全球各地迅速蔓延開來,并于2011年引入國內。但相比于植根歐美發達市場經濟的眾籌模式,中國的眾籌具有很多中國式的特征:籌聲一片,卻也一片愁聲。
例如,行業內相關法律和政策的缺失,未能保證眾籌模式大環境的健康有序;國內眾籌項目的發起人缺乏較好的創造性想法,對國外的項目和產品還停留在模仿的階段;人們對眾籌平臺的信任度不高,對一些不知名的小型眾籌平臺抱有很大的存疑心態。
新生的概念、新生的模式,自然也是問題叢生。不過,中國人也懂得在學習中成長,更有萬事萬物皆可變通的民族性習慣,“眾愁”也就能變成“眾喜”。
化愁為喜,先說“學習”:不僅政府要進行學習,眾籌平臺以及籌資企業或個人也要學習。政府方面,要完善國內相關法律,降低非法集資帶來的法律風險,還應加強信用體系的建立,提高人們的契約精神。這方面可以效仿美國,比如設置社會安全號,通過安全號可以查到個人的信用行為,公司的信用也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系統去記錄、評價和約束,這就能給中國的眾籌行業提供一個良性健康的商業環境。
眾籌平臺方面,要積極探索新的贏利模式。目前來看,從籌資的項目中抽取分成,來獲得贏利以維持平臺的運轉,遇到了一些瓶頸,這就要求平臺方進行贏利新模式的探索,以吸引更多的項目。
再說說籌資企業或個人。首先,籌資者要熟悉眾籌的運作模式,這是眾籌成功的一個基礎。其次,要做好充足的市場調研,把握消費者真正的需求,研發推出適合眾籌的創新型產品。然后,有了產品和項目之后,還需要精心地傳播包裝,激發投資者興趣。最后,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投資者回報的項目考量。
一邊學習,還要一邊變通。對于中國的眾籌,有人說是一種“偽眾籌”,把產品創新融資平臺變成了一個產品預售和產品營銷的平臺。在我看來,這是國人對眾籌模式的一種變通性應用。
不管是美團2014年在《心花路放》上映之前,先預售了1億元票房,還是一個叫房貸網的公司,連續做了5期房產眾籌,讓房子作為一個投資的產品出現,抑或是樂視網牽手眾籌網發起世界杯互聯網體育季活動,并上線首個眾籌項目——“我簽C羅你做主”,把眾籌平臺當作自己產品的營銷舞臺,都是在面對中國眾籌中國愁局時的一種積極性的模式變通。
硅谷教父凱文·凱利說,以后所有的生意都將是數據的生意。奧巴馬說,數據是未來的石油,是美國的國家核心資產。眾籌模式的本質不是籌錢,而是籌人,是數據化的人類需求對接。眾籌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搭建了一個新的資本互動和需求互動平臺,中國的企業、創業者和消費者都應該更快更好地讓眾籌成為一種新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