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
本文為香港華菁會創始會員/理事任頻捷14年10月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演講,轉載有刪節
1)互聯網金融并不是新金融。其創新是金融銷售和渠道上的變化。金融的支付結構并沒有明顯的創新,金融產品的結構也沒有明顯的創新。因為金融的本質沒有變,就是交易雙方的跨期價值交換,是信用的交換。
2)互聯網金融使得金融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主要表現在信息獲取成本降低。交易去中介化以后使得交易的便捷性大增,在網上和手機上可以即時方便的處理金融交易。
3)互聯網金融使得金融的地理范圍拓展了,使得滲透面和參與人數大大提升。互聯網金融公司不需要那么多網點,只要人們能夠利用手機上網,就能夠參與到互聯網金融交易中來。所以,互聯網金融的用戶數可以非常大。互聯網使得銀行物理網點的價值大大下降。所以未來有潛力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的規模是有可能超過銀行的。
4)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去中介化,那么金融中介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古代是沒有金融中介提供各類信用增強服務的。正是現代交易所、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出現才使得金融行業從原先的大街小巷走出來得到發展。因為一旦交易范圍擴大了,交易雙方不認識、不信任是不可能發生跨期價值交換的。尤其在交易額足夠大時更不可能。
金融中介提供的是寶貴的誠信和信任,而背后是機構對風險判斷的專業能力和信用。當交易金額只有幾千幾萬元的時候,許多人會把方便看的重要,因為即使全丟了,也不一定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而只要每一筆投資貸款的數額都很小,“大數定律”使金融機構能夠在眾多項目上都投資來化解單項投資的損失。當這些小額的互聯網金融上升到幾十萬、幾百萬時,如果不是“成熟的”投資者,在美國稱為"sophisticatedinvestor",他是需要專業的指導幫他進行判斷的。
未來,這種指導不一定會再是由銀行或者什么機構來提供,但是它一定會以某種業態存在。因為金融的本質是基于信任的跨期價值交換,而這種本質的背后是對風險的定價。這不是機器程序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經過訓練的人類智慧來進行判斷。機器程序可以幫助人類進行判斷,但是不能代替人類進行判斷,當年LongTermCapital的倒閉已經給人類上了一課。宏觀經濟風險、行業經濟周期風險、和項目本身的風險都是需要進行復雜判斷的。
5)今天互聯網和交通的發展對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帶來的影響巨大,使得交易量、換手率都迅速增長,但同時也使得金融的系統性風險增加。08年的雷曼兄弟倒閉引發的是全球的經濟危機。因此在今天,金融監管的重要性比任何歷史時期都搞。目前,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是比較薄弱的,隨著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它也必然會進一步加強。尤其是當遇到問題和風險事件時,監管就更加會強化。互聯網金融的一些泡沫屆時也將會受到擠壓。這是任何新事物發展的規律。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