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
融資浮云
2014年是中國眾多企業轉型的大年,通過深度擁抱互聯網、貫通線上與線下的 O2O戰略布局逐漸清晰。而這一概念的爆紅,離不開資本市場的助力,企業也樂于放話“搶頭條”,一時間各路天價融資的消息紛紛占據各大版面。
然而,巨額融資是否真的能“一腳定江山”,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去年12月初,出行O2O代表之一的滴滴打車宣布獲得新一輪超過7億美元融資。按照滴滴方面的表述,本輪融資將成為中國互聯網非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單筆融資之一。但是很快,滴滴就感受到了來自國際打車龍頭企業“Uber”的深深惡意:與滴滴高調燒錢的模式不同,Uber以其獨有的高效算法和運營策略形成了個性化的服務方式,口碑的擴散顯然更加具有沖擊力。
無獨有偶,在教育類O2O軟件“跟誰學”宣布獲得天價A輪融資之后,立刻有消息質疑其融資實情和運營狀況,其創始人陳向東更被傳言“變賣家產”。無論是實情還是躺槍,這至少說明了融資帶來的“光環效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那么,既然融資是浮云,真正定乾坤的又是什么呢?毫無疑問是“交易量”。
交易為王
誰都想在O2O領域分一杯羹,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必然會產生優勝劣汰的效應。真正想在這場O2O的風云廝殺中成就霸業的企業,必須認識到“交易為王”——今天的融資額度不能代表明天的交易量,而今天的交易量,才能贏來明天的融資額度。而達成交易,不是將買賣雙方引入平臺就可以,還需要為交易的達成做大量工作。
Uber的算法核心是 travelling-salesman problem,就是研究怎么能把無數個移動的點用最短的線串起來,再加上其能夠通過后臺統計全城的人流和車流。這一獨有的高效算法、大數據庫再加上成熟的運營策略,帶給滴滴、快的很大壓力,并直接促成了滴滴、快的合并以對抗新來者。Uber在簽約司機數遠不及滴滴的情況下,有效交易量不可小覷,且運營效率遠大于滴滴、快的。可見,不是誰占有的初始資源多誰就能勝出,因為互聯網是開放的,資源始終處于一個流動的狀態,對于所有平臺來說都不是獨占的。
在K12教育行業的O2O領域,也有更為鮮明的例子。“決勝網”、“跟誰學”相繼獲得高額融資,但其教師人均帶課量卻遠不及“瘋狂老師”(146課時/師,上線4個月)。根據其目前公布的資料和相關人士的解讀,“瘋狂老師”達成高交易量的關鍵是在于高效的后端數據處理(通過對家長、學生的行為分析匹配最合適的老師)、強大的人工助教團隊(信息匹配成功率達95%以上),以及線下的高端體驗中心,讓家長、老師首次接觸時更容易建立信任,從而促成交易。
不論是“Uber”還是“瘋狂老師”,都精心考量每個環節,才成就了高交易量。而這,正是其它同質化產品所缺失的。
融資量與交易量相比,前者更多的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而后者的核心則落在用戶體驗上。對于O2O領域來說,考量用戶真實需求、解決行業痛點才是用戶高頻停留的關鍵。融資浮云,交易為王,真正帶動行業起飛的風口必定不是來自投資大腕的資金,而是用戶的極致體驗。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