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財經北京6月3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國務院部署落實和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提出加大定向降準力度,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中國農業銀行(2.52, 0.00, 0.00%)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微博]對此做獨家點評。
經濟之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會議提出要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對發放“三農”、小微企業等符合結構調整需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實體經濟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降低準備金率。我們知道,前幾年頻繁降準的時候,國有大銀行的信貸資金大多投向了政府的重大投資項目,甚至投向了房地產等領域,導致房地產調控長期不能見效。這是不是央行[微博]不愿意全面降準的最主要原因呢?
向松祚:央行采取定向降準而不采取全面降準,是借鑒目前我國近代貨幣市場一個總體的評估。過去這些年我們的貨幣信貸市場有幾個基本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我們總量增長過猛,從2009年開始,每年我們的銀行新增貸款基本都在9萬億左右,甚至接近10萬個億,再加上社會融資規模,每年我們的社會融資規模基本都在17萬億以上,所以實際上過去5年我們整個社會的融資總規模已經接近100個億,這是一個史無前例大規模的刺激。但是我們看到,即使在這樣大規模刺激條件下,我們的增長速度并沒有維持高位增長,而且還在持續下行,這是個非常令人痛苦的問題,中國的宏觀經濟必須要深刻反思,這一個基本的矛盾。
第二個特點,我們結構極度不合理。我們的貨幣供應量這么大,我們的M2已經接近120萬個億,每個銀行貸款接近10萬個億,但是我們真正需要貸款的中小微型企業仍然還在喊貸款難、貸款貴,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很好的檢討,也說明我們的結構極度不合理。
第三個特點,我們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管理體制機制仍然不能疏通服務實體經濟這個局面。為什么不能疏通?實際上銀行和金融機構首先想到的還是大項目,以及大企業、國有企業,房地產等比較熟悉的行業,服務小微企業的比較少。小微企業服務起來非常麻煩,非常困難,比如說三農企業非常分散,而我們的新型行業往往看不準、看不清,風險又大,誰愿意去冒這個風險服務這些企業呢?
這里面有一系列的問題,迫使我們反思,我們過去這種簡單的、突發式的、通過降準降息,通過一般性的國家縮緊供應量的政策,不僅沒有效果而且很多還出現一個反面的效果,我們這些年經濟出現的問題正是由于過去這種瘋狂擴張所造成的。國務院出臺這個新的政策,正是基于對過去幾年經驗的總結,特別是負面教訓的總結,得出一個基本政策轉向。
經濟之聲:與4月25日實施的“定向降準”相比,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定向降準”把支持的范圍擴大至“三農”和小微企業。而在實施范圍上,有望適用“定向降準”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再限于“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而是“三農”、小微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都有可能享受“定向降準”的優惠政策。這樣的力度將產生怎樣的作用?
向松祚:這是一個基本工程,并不是說定向降準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實際上定向降準仍然存在一個風險,比如說國有銀行或者其他一些股份制的銀行定向降準以及降低存款準備金,讓它可以用來貸款的資金能增加3000個億或者5000個億,但這3000、5000個億并不必意味著它會把這些錢投入到小微企業、三農企業等。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這就需要金融體制方面一個很深刻的變化,比如怎么去改變銀行金融機構的激勵機制,讓新型的銀行工作人員、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愿意服務三農企業、小微企業,所以說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激勵機制必須變化。我們現在的激勵機制基本上都是與貸款規模和創收的利潤掛鉤,而三農的規模很好,它可能只需要幾萬塊的貸款,甚至最多也就幾十萬的貸款,那銀行服務幾十個甚至幾萬個三農的小微企業,還不如服務一個大的國有企業。如果這樣的激勵機制不能改變,定向降準的效果仍然非常有限。
經濟之聲:大家也說,從現在來看,整體的貨幣政策不會進一步放松了,這樣一種定向降準又意味著政策方面什么樣的變化呢?
向松祚:目前很多數據已經表明,我們現在沒有條件甚至沒有可能性去全面降準,全面降準的話,銀行要釋放大量資金,這些釋放的資金又回到我們本來希望調結構,壓縮產能的這些產能過剩行業,或者房地產等行業,這對于我們穩增長、保就業有用嗎?很多人在呼吁要全面降準,他們都是站在自己的行業,甚至站在自己企業角度講的話。如果真正站在中國經濟整體的角度來講,我們過去的貨幣供應量搞這么大還不夠嗎?我們融資總量每年這么大還不夠嗎?問題是我們的流向不對。而且我們注意到,一些國有大企業通過財務公司,從國有銀行拿到很便宜的信貸資金,轉手就去搞理財產品,甚至發放高利貸。為什么這次國務院會議強調說,我們要縮短這個環節?因為資金周轉的環節越多,實際上中國真正搞實體經濟的企業融資成本會越來越高。
此外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中國雖然貨幣供應量非常大,信貸規模龐大,但我們市場的利率特別是一些實體經濟企業所獲得的銀行貸款利率和資金的成本仍然在上升,這個奇怪現象正是因為我們整個金融結構不合理,我們的中間環節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