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國際銀行會議于6月23日在北京舉行。前農業銀行(3.080, 0.01,0.33%)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出席并發表講話。
向松祚:謝謝以理先生,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來參加今天這么一個重要的會議,感謝亞洲銀行家的邀請,我想剛才以理先生在開幕致辭里面也談到,現在我們全球的金融,包括銀行業正處在一個大變革的一個時期,當然中國尤其如此,當然這個題目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大。
中國的銀行業面向未來,究竟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會有什么樣的改革?換句話說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銀行業,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金融體系?我想這個問題一個比較好的思考的角度,從我們談今天的問題來開始。我在非常短的時間里面,我給大家提出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也希望在座的銀行家、各位金融家大家一起思考。
那么站在今天的時點上我們要思考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中國會不會出現債務危機,在大的背景下我們思考我們中國銀行(3.250, 0.02, 0.62%)業的改革和整個金融業的改革究竟邁向什么樣的方向?
首先我跟大家簡要談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的債務積累,我們債務的規模究竟有多么龐大?第二,我們怎么去杠桿,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一再強調三去一降一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去杠桿,我們能去杠桿嗎?我們怎么去杠桿呢?第三個問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金融來推動所謂的創新驅動發展。
現在國家基本的戰略,如果大家看中央的各種文件,十三五規劃綱要都明確了,投資驅動增長已經不行了,投資驅動增長至少不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主要的引擎,我們現在需要創新驅動發展,或者創新的驅動增長,但是我們的銀行業,我們的金融業,我們的資本市場,我們的金融市場能夠幫助實現這個目標嗎?那么我們首先看第一個問題。
究竟中國的債務有多大?我想有很多的估算,很多的機構,很多經濟學者都有估算,總的債務占GDP的比重已經從2008年155%上升到今天260%,總的是170萬個億,銀行貸款大約是100萬個億,98萬億,債券余額35萬億,影子銀行42萬億。
大家可以看到,剛才我們講債務分類,如果從借款人的角度來看,非金融公司大約是107萬億,家庭債務17.5萬億,中央政府是24.5萬億,地方政府債務是26.25萬億,加起來大概是175萬億。這個估算可能大一點,有的可能小一點,這是一個大體的體量。這個可以告訴債務的總額,與新興市場國家相比,與發達國家相比,與發展國家同等經濟狀況相比,都已經是非常令人擔憂了。
看我們的銀行體系,如果從資產規模來看,中國的銀行體系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總資產按美元算30萬億,大約占全球GDP的40%。我想在座的各位銀行家、企業家,我們今天真的需要思考這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已經是刻不容緩的。
我們這么龐大的銀行貸款,這么龐大的信用創造,這么龐大的社會融資,我們今天GDP情況怎么樣呢?有一個指標,每單位GDP需要多少個信用推動?在2008年以前大約是1:1,今天已經上升到至少是1:4。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每創造一塊錢的GDP,至少需要4塊錢的銀行信貸,加上其他的社會信貸來推動。去年2015年我們GDP的增量不過是4萬億,2014年是63萬億,但是去年我們社會融資總量19萬億多,銀行貸款11.72萬億。有人說去年社會融資是26萬億,不管怎么樣,這個比例至少是1:5。今年一季度我們GDP凈增量1.12萬億,但是我們銀行貸款差不多是5萬億,社會融資7萬億。就像一個男人吃春藥一樣的,你一直吃春藥,你不鍛煉身體,總有一天你的身體會被全部掏空。我們今天是不是這樣的,春藥吃不下去了,我們刺激的春藥,我們銀行信貸的春藥,這種刺激還能搞得下去嗎?
大家看看我們銀行總資產的趨勢,我們分類看銀行,地方性的商業銀行,地方的股份制銀行的資產增長更加快速,因為它們急于想擴大市場規模,想急于擴大市場占有率。結果銀行不良貸款開始迅速上升,今年一季度不良貸款額1.4萬億,不良貸款率達到1.75%,兩年內翻番。整個銀行體系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都要雙降。
我說這個是違背規律的,怎么可能雙降呢,難道金融規模越來越大,金融越來越復雜,難道風險還低了,這個不符合金融學的規律。在場的你們相信中國的銀行不良貸款率只有1.75%?很多商業銀行的總監私下告訴我,我們當然很難以相信。
還油管柱類貸款,官方數據顯示是5.5%,一些地方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不良率已經達到8%10%。根本壓力測試,中國銀行不良率的限度是7.62%,如果達到7.62%,全部資本金都會被壞賬吃掉。我們不應該警惕這種巨大的危機嗎?全部吃掉以后,技術就會破產。我們中國銀行體系90年代初期經歷過技術上的破產,這是不良率是總額。
從2013年開始,許多企業積累的高額債務,大約40%的新增信貸被完全用于償還利息。為什么這么高的貸款,GDP才增長一點,一部分就是還本付息,流入股市、房地產市場炒作等等,真正進入實體經濟的總量是相當有限的,這是令人極其恐怖的。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是制造業的企業,如果它的銷售收入扣掉銀行利息,差不多已經是虧損了。你看看最近公布的數據,2800多家上市公司,利潤總額不到2.5萬個億,2.4萬億,上市銀行占60%,十幾家上市銀行就占全部利潤的60%,剩下的40%由2700多家企業分享,很多企業當然虧損。這是企業高負債、高杠桿必然的結果。
我們很多企業的負債率都超過60、70、80,甚至90。根據最基本的企業理論,你企業的負債是100%,老板賺不了任何錢,你就是賺工資,因為這個企業已經不是你的了。如果你的負債率是80%、90%,你想想這個企業還有多少是你的。因為你的凈資產只有10%,你怎么可以說這個企業是你的,所以這是很麻煩的一個情況。
更重要的是,我們大約50%的社會信貸和融資被國有企業占有,國有企業占GDP的40%,財政的30%,就業的20%,社會融資總額大約41%進入房地產行業,而房地產行業對GDP的貢獻不過是20%。我們產權機構的畸形,經濟增長戰略的畸形,導致投資機構的畸形、信貸結構的畸形、社會成本結構的畸形或失衡等。
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總額越來越大,社會融資平均程度卻長期居高不下,尤其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信貸資源低效配置導致全社會整體真實投資回報或財富積累回報持續下降,而社會公眾卻要追逐不切實際的高收益,越是導致一波又一波的各種資產炒作和資產泡沫,導致社會融資騙局或龐氏騙局同時發生。房地產占的比例,這是開發商的,如果把個人的也算。我們有多少地王是國有企業干的?差不多全部地王都是,這個問題是非常麻煩的。
事實上投資者早已不再信任中國的銀行體系,投資者給中國上市銀行的估值平均低于其凈資產的30%。盡管中國股市平均市盈率依然高于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平均市盈率的30-40%。你們去看看美國高科技公司的市盈率,蘋果不到10倍,谷歌15倍,我們隨便的公司都是50倍、80倍、90倍、100倍、200倍、100倍。本身說明我們上市大銀行都是世界上最賺錢德尚市公司之一,為什么投資者不持有它的股票?當然還有更大的麻煩中國影子銀行,最飽受的估計總額42萬億,最大的估計是51.7萬億。
從以上的數據至少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的結論,依靠瘋狂信貸擴張拉動經濟增長已經是不現實的辦法了。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防水,因為全世界都是這樣的,沒有任何的約束,我們沒有任何毛的貨幣體系,國際貨幣體系如此,國內貨幣體系也如此,你可以任意降息、降準、發放信貸,這個春藥可以永遠制造下去,成本很低,但是效果已經很差很差,代價已經很高很高,風險已經很高很高。
現在我們思考根本性的大問題,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要實現這個目標,目前的銀行體系是不行的,我們要開始深刻的反思,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金融體系?降低債務、化解風險的可能辦法有7個,債轉股、證券化、短期、壞賬處理、破產核銷、存量化增量,最后政府救助,每個辦法可能都有一點作用。短期之內似乎還有小消息,比如說我們的利潤還很大,流動性比較高,壞賬損失撥備也還可以,但是我們不足以維持感到安心和高興。
所以基本的問題,我的答案不一定正確,甚至說我沒有答案,各位可能有比我更好的答案。中國與眾不同嗎?我們有很多人相信中國與眾不同。這個與眾不同并不是好事,或者并不完全是好事。為什么與眾不同呢?首先中國政府同時擁有和控制著幾乎全部銀行、金融機構和最大的債主國有企業,肉反正爛在鍋里。中國沒有美國那樣稀奇古怪的金融衍生產品,所以次貸危機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
中國依然對資本賬戶實施相當嚴格的管理,外國投資者持有中國金融資產的比例依然很低,全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目前依然比較高,最后中國有應對危機的獨特的政治優勢。
但是這些問題能掩蓋我們真正的麻煩嗎?中國與眾不同絕不意味著中國不需要為瘋狂信貸擴張和高杠桿付出巨大代價。我們這種代價絕不會比任何金融危機小,我們今天官方或者很多經濟學者談債務問題和銀行不良貸款問題,風險有但是依然可控。是什么意義上的可控?首先我們金融風險凸顯高杠桿、高負債本身就意味這投資擴張難以為繼。有人說我們GDP增速是L形的,我認為不是L形的,而是持續增長。靠什么增長?還是靠房地產、鋼鐵、水泥、電解鋁嗎?基礎設施還可以,但是基礎設施是多么難撐。
面對日益惡化的金融風險,如何穩定金融市場的信心變成所有監管這、投資者和政府最高決策者面臨的核心難題,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人們對匯率、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擔憂,人民幣匯率尤其深受信心和預期的左右,穩定匯率現在越來越難了。金融市場最怕信心的喪失,不確定性的增加。
無論政府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進行救助,最終的結果等于國家向所有納稅人征收一筆隱形的稅收,最終金融風險由廣大人民一起承擔,那些借錢越多的大企業和富人可以輕松逃離債務負擔,貧富分化將進一步加劇,我們很多金融學者根本不談這個問題。 國際經驗表明,每一次信貸和金融泡沫和破滅都是導致財富懸浮進一步的惡化。借錢越多的人,借錢越多的企業最歡迎通脹,通脹可以把債務全部消滅掉。但是那些拿固定收入的,那些拿固定工資的人是最大的受害者。如果國家最終被迫為銀行補充資本金,意味著財政赤字進一步增加。
與此同時,我們今天的貨幣政策面臨所有的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的更加困難的大背景下,同時我們的宏觀政策將面臨更加困難的選了,去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矛盾怎么解決等,弄不好會出現最大的局面,形勢不容樂觀,困難不容低估。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金融驅動創新發展?第一要發展直接融資,直接融資需要我們從根本上改革資本市場,這個任務可能比改革銀行業更加艱巨。第二政府控股和控制幾乎所有商業銀行的格局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問題現在幾乎不談了,但是它作為核心問題將擁有存在。第三金融監管的理念和制度架構需要重新設計。
最后,幾乎所有的大企業都能參與金融業務或者人人都想搞金融的現象值得認真思考,并采取綜合措施加以引導。每個企業都想搞金融,稍微有點錢的企業都要搞金融,在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了非常時髦而普遍的現象,我認為這是極其荒唐的現象,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