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如互聯網+培訓講師、體驗式微營銷創始人劉秀光所說“這個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有自己的粉絲”,這也使得粉絲經濟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經濟浪潮中的最強音。其實,粉絲經濟最根本的內容就是品牌社群。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社群思維,必須先通過社交建立起自己的粉絲群,然后才可以在市場上占據席位。反之,如果沒有粉絲,那么在未來必然沒有市場!
但是不論是粉絲經濟,亦或是社群思維,最根本的內容都是社會化用戶關系管理。只是,大多數企業或品牌已經習慣以贏利為目的,往往會忽略以忠誠和緊密聯系作為回報的社會資本。從普遍意義上講,品牌效應必須能為企業贏利以及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這兩個目的是最基本的企業需求。說得更具體一些,贏利就是在會員、積分和各種交易之中產生;信任則是在粉絲、關系和良好的口碑之中產生。可以說,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今很多企業都開始運用粉絲經濟的理論來解決贏利和信任問題。
自媒體的逐漸興起,也將成為粉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個體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品牌企業不僅能通過傳統的廣告宣傳發出聲音,還能通過公司運營者、品牌研發團隊、產品經理等利用自媒體形式進行廣播。另外,在這樣的品牌機制下,用戶特別是微博大號和微信等自媒體也開始通過自媒體的形式進行各種內容的傳播。
當然,這些過程必須保持持續經營,并不能一蹴而就。而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必然會積累海量的碎片化和移動化的數據,這些數據對粉絲細分、個性化私人定制等工作將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但是身處這樣的時代,我們到底是應該悲觀還是雀躍呢?
沒有人可以給出絕對正確的答案。
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地與時俱進,去學習與嘗試新思維和新趨勢,才能存在得更長久,走得更遠。
粉絲經濟時代的游戲規則正在改變,以前各個行業共同總結出來的方式方法,到如今有很大一部分已經不再適用。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傳統廠商將大量的心思花費在渠道、代理和分銷等等這些冗長并且極耗注意力的事情上時,新玩家在最初就已經放棄了外部渠道,全部都由自己來運營和銷售。他們的做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傳統廠商基本都是將所有人當作目標受眾,總是竭盡所能地去占領渠道,而這樣就會造成眾多資源及利潤消耗在渠道上;新玩家在最初就做好了受眾細分,然后,竭盡所能、集中精力地打造更生動、更鮮活并且富有個性的產品。
這是一種小聰明,也是一種大智慧。因為任何商品都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在一開始就應該進行區分,然后使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將自己的產品或品牌做大做強。體驗式微營銷創始人劉秀光認為這樣的玩法,被企業運營者們稱為“粉絲經濟”。
這兩年“自媒體”一詞非常流行,根據網絡釋義,它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網絡術語,意指在Web2.0的環境下,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和社交網絡等網絡交互工具的興起,讓每個人都擁有了媒體和傳媒的很多功能。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自媒體展示平臺便是微信。而自媒體的流行主要是因為微信海量用戶所帶來的讓人眼紅的金錢收益,包括羅振宇的“邏輯思維”、陳坤的收費會員制等等,甚至是后續接入微信的眾多廣告,都是在向人展示,這些是可以掙錢的。在這之后,更是涌現出諸如“自電商”和“自明星”等概念,純屬是換湯不換藥,或許其展現形式有些區別,但其在本質上還是屬于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已經成為開啟另一時代的鑰匙,成為當下經濟成分中最具分量的主流經濟。這個時代,一切都是瞬息萬變的,我們只有去擁抱這種變化,才能跟上社會變革的腳步,才能得到更多的粉絲關注,開啟屬于自己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