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有哪些逆襲運營商的資本?
中國電信前日(7月7日)公布了第三批虛擬運營商名單,其中包括海航、富士康、聯想、海信、平安、民生、星美、鳳凰、海爾、小米。這份名單真是讓人震驚,最最引起熱議的是小米,三年前,小米殺入巨頭重重的手機圈時,誰也想不到,“專注極致口碑快”能短短時間能把這個行業顛覆,而這一次殺入虛擬運營商,面對更龐大的巨頭,又會如何?
第三批名單亮瞎了眼
以前申請虛擬運營商的公司,不是做通信相關渠道的,就是做通信周邊服務的,像京東、蘇寧、國美、迪信通、天音、愛施德之類都是傳統手機渠道,占據渠道之便利來發力;而北緯通信、連連科技、朗瑪信息、三五互聯、阿里(萬網)等,有做充值、有做通信、有做增值業務,不過除了阿里的資源比較猛外,其他真要發力還是有點難。
而此次申請的公司,土豪明顯多了不少。主要分三類:
第一類是硬件制造巨頭,包括小米、聯想、富士康、海爾、海信。它們的優勢在于本身就提供通信用的設備,手機、平板甚至未來的各種智能硬件,也就是每個人要購買通信服務時也必須會買的。
第二類是金融巨頭,包括平安和民生。他們的優勢在于離錢很近,話費都出寶寶產品了,怎么運營好話費、提供便利的基于移動設備的支付和金融服務,是它們的著眼點。
第三類是娛樂傳媒:包括星美、鳳凰(不知是不是那個鳳凰)。它們的優勢是內容,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是核心,不過內容的大佬還沒入場,他們是不是能掀得起波瀾還不好說。
它們的到來,比前兩輪來得氣勢更洶涌。
不過,仔細分析也不易。對于娛樂傳媒要做最難,做傳媒除了內容有優勢,缺乏銷售渠道、服務渠道,資金實力也較弱,要玩通信還是門外漢。對于金融巨頭,要跨界做通信并不容易,即便擁有體量、渠道以及資金之便利,但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業務形態,平安、民生此舉更多是布局未來移動支付,從行業應用領域做嘗試,基本不會沖擊到現有運營商。
而硬件制造巨頭中,富士康太偏制造,渠道能力和服務能力均不足,更具玩票性質。海爾海信既有家電板塊、又有手機板塊,但其手機份額基本在主流之外,不過對于有智能家居野心的海爾海信,拿到牌照后在物聯網領域發發力還是頗有想象力,尤其是海爾,最近大舉調整,并開始猛推智能硬件,從這個角度切入相當可為。
最具挑戰力的當屬小米和聯想。兩者的手機占有率都驚人,兩者也都已經開始布局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在終端和通道結合日趨緊密時,通過終端來做通道是最順勢而為的事情。
小米的資本
聯想暫時不表。先說說小米,當然有很多也是共通的。
小米有哪些逆襲運營商的資本?我想大概有這幾個方面:
一是龐大的小米終端銷售量,終端銷售量能成為其通信新用戶最直接的來源。最近雷軍透露小米上半年銷售量是2600萬臺,全年有望突破6000萬臺,而且相比中華酷聯,小米終端銷售對運營商渠道依賴較小,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的騰挪空間都更大。試想,如果小米在出售終端時,都捆綁銷售一張sim卡甚至直接免費置入一張sim卡,包含一定的體驗量,這會帶來多少的新增用戶?實際上,在此前小米某產品的發布方案中,也和運營商探討過捆綁銷售卡的問題,當時小米的出發點還只是能為客戶帶來便利——有設備就帶卡了,不用另外再去買了。
二是小米的UI生態能力,米UI可以成為其通信業務銷售和服務的主要界面。用小米的話說,他們不但在賣終端,還在不斷積累日趨龐大的用戶,每賣出一臺終端就在獲取一個用戶,因此,即便未來小米終端的銷售放緩,米UI仍然具有龐大的用戶量,能夠獲得大量的用戶行為,而且最關鍵的是,米UI具備支付能力,能形成商業生態。曾經和米UI的負責人聊過,米UI用戶做的最常用操作是查看流量,實際上,他們也能知道每個用戶的使用量,如果和通道業務打通,那么整體的服務能力不亞于運營商,比如米UI一直想做的,當用戶的流量快用完了,就提醒他充流量了,或者根據他的使用行為推薦付費應用。
三是小米的產品能力,原本軟硬一體的設計能力,再加上通道能力,可能形成更深捆綁。中國移動在年初曾提出過融合通信概念,希望通過流量把所有業務承載了,并直接在手機的電話、短信等入口上做替換,但是由于中國移動對終端和軟件層面的控制力度并不大,必須借助廠家能力形成聯盟才能推動。之前筆者也分析過阿里通信的資費設計,覺得其資費設計非常簡潔,實際也是用流量來作為統一計量標準,但它仍然缺乏對終端的控制力度。但小米具備這樣的優勢,能夠形成事實上的融合通信。
不過,即便擁有這些優勢,即便擁有一大批死忠粉絲,要逆襲也不是那么容易。畢竟,人們買通信產品的核心考慮點有兩個,一是價格,二是質量。
對于質量而言,網絡掌控在基礎運營商手中,真正出現各種問題了(比如通話有問題、上網有問題、覆蓋有問題等),虛擬運營商處理起來也未必方便,還是直接找網絡實際的承載商解決來得快(不過也別罵,如果把網絡交給小米阿里,也未必做得比基礎運營商好)。另外,小米雖然有良好的互動社區,但這樣的服務體系吐吐槽可以,要支撐通信產品這類更具有實時性要求的售后服務還是不如現有運營商的客服熱線。
而對于價格來說更是,定價權仍然掌握在基礎運營商手中,畢竟真正的網絡建設和維護的投入在于基礎運營商,誰也不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的東西拱手于人,但這就導致轉售價格必定會高,正如之前分析阿里通信最軟肋的地方在于其高昂的資費一樣,小米的資費也很難降低,除非雷軍再“誠意”一點,再讓利,不過讓利必然要讓其背負巨大的資金壓力,實際上,小米資金面遠遠不如運營商強,運營商可以做非常多交叉補貼、終端補貼(即便現在也要求降低終端補貼額)。
當然,隨著以小米、聯想為代表的硬件廠商加入戰局,再加上京東、阿里等互聯網巨頭,通信市場的大戲必將精彩紛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