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續改善的理念
持續改善是全員參與和零缺點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持續改善的精神貫穿于優秀的企業文化之中。
隨著科技進步、市場全球化,每個企業都時刻面臨著變化頻繁、競爭加劇的環境,改進已經成為任何謀求發展的企業的永恒主題。各種有關改進的革新性管理思潮也就風靡全球,如流程再造、組織變革、策略重建、標桿管理、價值分析、員工授權、TQM、JIT等。不少企業一度實施r成功的改革,企業也名聲鵲起。但是以后就再也聽不到企業創新的聲音,企業沒有能夠繼續保持活力。事實上,一次變革完成了,并不等于企業完美無缺了,對于一般企業的正常發展而言,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不可能始終處于突變狀態,變革是一次性的,持續改善是永恒的。對于現場管理,我們更需要持續改進自我完善。
所謂持續改善,是以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管理理念,通過全員參與各個領域的目標化、日常化、制度化的改進活動,運用常識的方法及低成本的“改善”手法,確保現場管理水平漸進地、螺旋式上升,促進企業階梯式的持續進步穩健發展。待續改善既有繼承又有改革與發展,并且風險小〔因為在改善的過程中,如果發覺有不妥當之處,管理人員隨時都可回復到原來的工作方法,而不需耗費大成本),陽力小(企業個員參與。以員丁的努力、士氣、溝通、訓練、團隊、參與及自律來達到目標,成功率高,操作性強,工作扎實)。持續改善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改變人們熟悉的工作方法與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通過一小步一小步堅實的改善步伐,帶來戲劇性的重大成果,使現場管理生機勃勃,使組織機體常青,立于不敗之地。
在現場管理過程中,往往是等到問題出現了才去被動地解決問題,并且也只把整改當成問題解決的結果。出了問題,馬上召集人員開會討論解決整改,一旦見到效果,這個問題就拋之腦后,不再下力氣狠抓,把時間精力花在解決下個問題上,改善后的成果難以持續,以至問題整改不斷,重復不斷。改善不再持續,產品質量水準停滯不前。因此現場改善是一個持續循環不斷漸近的過程,“持續”意味著堅持,意味著不斷的循環,一個改進過程的結束意味著另外一個改進過程的開始,故PDCA是持續改善的模式。工作不停,改善亦不止。改善活動的通常步驟為:1.確定、測量和分析現狀;2.建立改進目標;3.尋找可能的解決辦法;4.評價這些解決辦法;5.實施這些解決辦法;6.測量、驗證和分析實施的結果;7.將更改納入文件;8.對結果進行評審,以確定進一步改進的必要性。有關PDCA的實施在相關篇章中另作介紹。
二、持續改善的著眼點
【關注公眾微信號“班組建設及現場管理培訓師吳齊超”】
持續改善實施的兩個著眼點為:1.問題的認定;2.目標的指引。
改善是從問題認定開始,一旦認識清楚了,那就已經成功了一半。管理人員的工作之一,應當是要經常保持注視行動的現場,而且依據現場和現物的原則來認定間題,以此作為改善的出發點。為了能正確地了解和解決問題,首先必須收集及分析相關的資料,以確定問題的真相,使用統計技術可以幫助研究事物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沒有確實的資料,就去嘗試解決一個問題,與憑借感覺及預感是沒什么兩樣的,這并不是科學或客觀的方法,也不能真正徹底地實施改善。
改善活動的目的在于從事改善,但是若每一位從事改善的人員,缺乏目標的指引,則改善的成效也有限。管理部門應設定明確的逐步升級的改善目標,以指引每一位員工,同時正確領導所有的改善活動,不斷完善實現目標所必須依賴的組織、流程、標準、方法等,向既定目標邁進。真正具有改善成效的活動,是需要予以密切地督導推行的,從而以目標為導向實施改善,促進企業發展。
三、持續改善的活動
【關注公眾微信號“班組建設及現場管理培訓師吳齊超”】
促使現場能形成廣泛的全面的持續改善,使改善的觀念深人人心,讓“改善”天經地義而且隨處可見,提案制度和QC小組是兩個簡單而富有成效的活動。
提案建議制度,是屬于“個人導向”改善活動的一種,鼓勵員工多提建議,無論他們的建議有多小,管理階層并不期望能從每一個提案中,獲得巨額的經濟利益,而是激發員工對現場改善的興趣,讓員工習慣于打破陳規,激勵員工的參與熱情來提高士氣,發現、培養具有改善意識及自律化的員工,創建優秀的企業文化。只有鼓勵每一位員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倡導他們勇于提案,分析問題,實施改進方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推動公司各方面的持續改進。
小團體活動是指:在工作現場的環境里,在公司內以非正式、自愿性質組成團體,去執行特定的工作任務,是一種“團隊導向”的改善活動。小團體活動最普遍的形態就是質量圈,即QC小組,其成立的活動宗旨,不僅限于質量方面的課題,而且也包含了成本、安全及生產力方面的課題。有關提案制度及QC小組活動的展開在后續的文章中詳細說明。
持續改善的理念必須深深根植于現場管理的每一個管理者每一個員工心中,以持續改善的眼光時時看待現場的一切,包括人機料法環信,包括QCDMSS,以主動自發的精神發現問題,預防問題,使現場管理時時更新,使現場管理不再是被動的救火。
【關注公眾微信號“班組建設及現場管理培訓師吳齊超”】